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国学经典语文教学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2018-09-12  本文已影响59人  艾月儿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以前教议论文,常常会觉得很乏味。找论点,找论据,找论证,划结构,粗线条地囫囵走过,嚼蜡似的,无趣得很。

今年开学伊始便接到任务,要在全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布置会上上一节公开课《谈骨气》,据说全区所有初中语文老师都要来听,着实紧张了一回。赶紧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好几天凌晨才睡,第二日四点半就醒来,迷迷糊糊中还在琢磨着上课的事。

在区里上公开课也并不是第一次,缘何这次这样的紧张起来,只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我常常觉得议论文实在难以上出趣味来。

磨课时,反复研读教材,程姐姐也给了我一些建议。我逐渐意识到,仅仅寻找论点论据论证实在是虚空,如果句句较真儿,去摸清文章的脉理,倒是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章的内里,使学生积淀一些写作的思维,让学生得到实在的收获。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譬如《谈骨气》这课,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三个材料支撑具体如何分析,也真正得了一些趣味,学生也很感兴趣。

第一个材料支撑是“文天祥宁死不降”,它的分析集中在第六自然段。原文如下: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这段议论分两步,第一步扣住骨气的含义对事例进行补充和小结;第二步引出文天祥的《正气歌》,进一步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第二个材料支撑“贫者不食嗟来之食”,叙事只有两句话,议论的部分占绝大部分。议论部分摘录如下:


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这个议论分四步:1.评价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2.分析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3.肯定贫者有骨气;4.由贫者有骨气上升到中国人有骨气,由此扣住中心论点。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第三则材料支撑“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枪口不屈服”,其议论是: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段议论先引用毛主席的话,使议论更有说服力,再肯定闻一多的英雄气概,紧扣骨气的内涵进行议论。

这样上下来,感觉极好,似乎口齿留香,意犹未尽。

摸清文章的脉理,也是极有味道的

于是,循着这样的模式上另一篇古代说理散文《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也来分析论证过程。

这篇文章先用例证法列举六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名人事例,证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过艰苦磨炼,扣住“生于忧患”。第二段紧呈上段分析这些有成就的人“生于忧患”的外在原因。第三段第一句分析个人“生于忧患”的内在原因,后从国家角度论证“死于安乐”。这两句又形成对比论证。最后一段顺利成章得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是,学生各个双目炯炯,还不时有人向我会意点头。于我 ,也觉内心甚慰,因为终于不虚此课,让孩子小有收益。

原来,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摸清文章的脉理,循着作者思路,在文字里徜徉,也是极有趣味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