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晋)2:徙戎论
接晋(11)潘江陆海金谷友 遭忌捐躯勇名传
太子洗马江统,因这次晋廷讨平齐万年及郝度元,怕未能惩前毖后,特著《徙戎论》一文以儆朝廷,此文不下数千言,这次就节选摘录其中部分(已译),译文如下:
华夏周边各族,本地处偏远。大禹铸鼎,镇服九州,西戎(羌)才得归附。但其族凶悍,残暴好杀。这四夷之中,若论狠戾程度,就从没有哪个部族能超过戎狄的。他们部族在衰弱的时就臣服于中原,强盛时就举兵犯境。在其部族强盛时,即便汉高祖也曾受困白登之围,而当其衰弱之时,就算当时华夏国势衰微(如汉元帝、成帝在位时),其族却依然恭顺,甚至连匈奴单于也都曾亲身入朝。因此有道之君在治理周边各族的问题上,都会大力加强国防建设,虽然各族伏首进贡,边城却并不放松守备,当他们起来作乱时,军队也不加以远征,只是希望境内安宁,疆域不受侵扰而已。
建武年间,汉光武任命马援担任陇西太守,讨伐叛乱的羌人,并将他们部族的人口都迁徙到关中,居住在冯翊、河东等空闲之地,与汉民杂居。胡虏内迁几年后,繁衍生息,一方面自恃实力强大,另一方面也苦于汉人的侵袭。
汉安帝永初年间,骑都尉王弘出使西域,征发羌、氏人民作为卫队。于是羌人惊慌奔走,互相煽动,两州的胡人一起造反,杀死当地将领和官员,攻破屠掠各地城池。邓骘前往征讨,大败而归,胡虏更加势大,以至于向南攻入蜀地,并向东劫掠,攻打轵关,侵犯河内。朝廷于是派遣朱宠率军在孟津抵御羌人,十年战乱之中,交战双方都身心俱疲,任尚、马贤等也仅仅只能小胜羌兵。自此以后,胡人叛乱不能被彻底平息,只要一有机会就死灰复燃。
曹魏初年,与蜀国各据一方,居住在两国边界上的胡人,有的在蜀,有的在魏。魏武帝昔年曾将武都(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胡人都迁徙到秦川,想以此来削弱敌寇加强国力,以便抵御蜀国。当然,这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不能惠及万世。现在我朝所面临的问题,事实上都源自于当初魏国的这项弊政。
关中之地向来丰饶,物产丰富。可自从把戎狄迁到那里后,当地士绅和百姓都对此已习以为常,因为感到戎狄弱小就去关爱他们,这反而使戎狄心中生出仇恨(升米恩,斗米仇),而如果戎狄人口大大增加,就会生出不臣之心。他们本性凶残贪婪,又心怀怨恨,一旦认为有机会便会发动叛乱。他们住在我朝境内,没有了天堑的阻隔,就可以随时袭击没有防备的汉家子民,抢去他们的粮食,酿成严重的祸乱。这类事情的走向是必然的,而且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如今朝廷应该做的就是,趁这次扫灭齐万年及郝度元的兵威,迁徙冯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内的诸羌到先零、罕并、析支等地;迁徙扶风、始平、京兆的氐族,到陇右、阴平、武都等地。朝廷应该供应他们在迁徙途中的粮食,使他们可以自足并跟随自己的部族返回故土,最终得到安顿。胡人和汉人从此不再杂居,各得其所,这样既符合历史规律,又起到了处理这类事务的范例作用。即使以后胡虏想进犯中原,由于地处偏远、山河阻隔,即便作乱也为害不广。
现在居住在并州的胡人,都是匈奴人的后裔,为我华夏当年死敌。汉献帝建安年间,朝廷又派匈奴右贤王把呼厨泉单于骗到京城软禁,而任凭其部落散居六郡地区。魏元帝咸熙年间,朝廷认为匈奴部太过强盛,就把他们分为三部。本朝泰始初年,朝廷又将他们分为四部。而现在匈奴各部之众,已达数万户,人口之盛已超过了西戎。而且他们天性骁勇,弓马娴熟,也远超过氐、羌各族。一旦发生叛乱,并州地区就危在旦夕之间了。近年来郝散、郝度元兄弟的叛乱便是明证。
荥阳的句骊族(即高句丽)本来居住在辽东塞外,魏王曹芳正始年间中,幽州刺史毋丘俭平定了他们的叛乱,并将他们残余的人口迁徙内地。刚迁徙的时侯,不过几百户人家,经过子孙的繁衍,现在已经有几千户。几代人之后,一定势力强大。现在一般的百姓失去生机尚且会逃亡叛乱,狗和马吃饱了还相互撕咬,何况是夷狄,他们岂能不作乱?
国家的忧患不在贫困而在于贫富不均,不在人口稀少而在于人民不安定。朝廷可向戎狄颁布命令,让他们回到故土。他们归乡的同时,华夏也去了一个祸患。如果朝廷这样做,中原和四方都会从中得利,此福泽将惠及千秋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