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的伪命题

2021-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这是一棵面包树

两年多前,我曾做过LP课程的团队教练。

因为同时在那家公司上班,所以直接连续两次课程全都参与了做教练。(一期108天)

这个课程以改变自己作为目标,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突破的方向,事业,生活,家庭,健康,爱好。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两到三个方向作为自己的试炼场。

当然,大部分人都会以事业作为主要去突破的方向。这个过程里,我从参与者,也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和感受了几十位学员的突破之旅。

必须要说,经历的过程很残酷,有的时候甚至会表现的过激,在学习期间,大家彼此会建立互相信任和了解的深度关系。因为订立了目标(完全按照smart原则),又集体修订成册人手一本。

所以大家都是彼此的支持者,也是监督者。

现在回想起来,发生了很多感动和深刻,也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甚至让人无奈的故事。课程的厉害之处,表面上是去完成目标,去锻炼的目标感和培养新习惯,但本质上,是支持大家改变内在的思维模式。

我自己当时在两期的教练生涯里,其实收获很多。尤其是面对学员曾经背后议论的“没结婚 没创过业 如此年轻”,我一步步拿到结果证明给他们看。但我其实记得,课程结束后,我问自己几个月下来最大的发现是什么,得到一个结论就是————

一个人改变的成本其实很高,而支持一个人改变的可能性完全有,但是难度很大,甚至远远大于自己本人去成长和改变的难度。

在那以后,我就特别珍惜自己能够不断改变自己和自我调整的习惯。

今天读《了不起的我》,当看到作者对心理舒适区的解读时,回想之前的经历,更是觉得醍醐灌顶——

心理舒适区最特别的地方: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建构现在的生活。

这一句话其实很好的反驳了我们常认为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即人会为了生活的更好来寻找最匹配的应对方式。

实际上,不是。

很多人把自己包裹起来,缺乏觉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他们只能根据自己过往熟悉的方式来建构自己现在的生活。哪怕其实并不开心。

所以,很多人习惯待在一个地方,不肯出来(改变),未必真的是待着舒服快乐,只是因为他习惯了,或者,对外界过于恐惧。

这才是心理舒适区的真相。

愿我们能不断告别自己发现的一个有一个心理舒适区,不断接近真实开放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