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妨多一分匠心
时下,谁都会说,教育是艺术,教育需要付出爱心。但是,我却想说,教育,也不妨多一分匠心。
曾几何时,我们提到做个教书匠,即便在业内,也常遭人奚落,看不起!当时,我就纳闷:做一个教书匠,而且去做一个匠心独运的教书匠,这有何不好?所以,这个问题就一直悬在哪里,没有解开。
终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出乎意料地提到了企业的“工匠精神”。所以,我就想了,如果再延伸一下,我们也倡导一下教育的“工匠精神”,那又何妨呢?而且历经了长期的教育改革,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所以,我倒觉得,搞教育倡导“工匠精神”,是到时候了,并且已经非常必要了。
打磨课堂,不妨出一分匠心。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是,贵在得法,这里的“得法”应该是去掌握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而一定不是什么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否则,我们很难想象,这种千人一面的课堂教学。教育造就人才,其实与企业雕琢产品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说许多具备了“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成为行业里的奢侈品牌,那么,我想,同样地,具备了“工匠精神”的教育往往也能成为精英中的高端人才。但是,毕竟人才不是产品。产品一旦制造出来了,便是客观存在,而人才即便出现,也还会有主观发展。
最近媒体曾披露,17岁就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神童魏永康,最终却因无法生活而被劝其退学,无奈中的母亲唯有恨恨地叹息。还有,一直为教育所诟病,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各地不断涌现出来的高考状元,当时大家都铆足干劲在宣传,后来成为精英的究竟能有多少?更遑论是大师了。这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能逃脱干系吗?也许,我们的拔苗助长是为其速成,不料却逼其速朽!神童魏永康没能成为人才,却提供了一个现实版的“伤仲永”,这用企业的“工匠精神”所倡导的精品意识一比照,就很能说明问题。企业靠精雕细琢打造产品,教育岂能粗制滥造去成就人才?所以,造就人才,一定需要有“工匠精神”内涵的全部,否则,也一定会出现环节上或细节处的纰漏和差错。
或许,我们习惯于称教育是艺术,殊不知很多时候,教育其实也是技术。即便是艺术,如写作教科研所具有的文学艺术,更需要匠心独运。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地津津乐道于去谈论诸如教育教学技能大比武,可是我们却奇怪地对教书匠始终羞于提及。
沉下心来,少一些浮躁,教师的匠心所存,也许便是教育的硕果所在。如此,就让我们去做一个匠心独运的教书匠吧。
(本文发表 2016年6月2日《金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