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多个骨灰盒无人认领:世上最恐怖的事不是死亡,而是被人遗忘
最近,南姨看到这样一个新闻:黑龙江哈尔滨5个殡仪馆中,无人认领或长期欠缴寄存费的骨灰盒已达27500多个,占比接近15%。其中一殡仪馆副馆长称他们馆最长失联记录为25年,无人认领的骨灰盒也占用了空间,呼吁家属尽快认领。
那些没人认领的骨灰盒,曾经也是被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也是给他人生命的父母,也是让人牵挂的人的啊。但是怎么时间走着走着,那些盒子里的人与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联系了呢?
一、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事不是死亡,而是被人遗忘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亡灵节这天去世的人可以通过回到现实生活中,但是前提条件是要有人供奉自己的照片,要有人记得自己,否则这个人就会真正的消失。
太奶奶Coco的爸爸埃克托年轻时怀揣着音乐的梦想,一直在外闯荡,后来想要回家时却被坏人杀害。家人一直以为埃克托抛家舍业,于是一直不供奉他的照片。
在亡灵的世界中,存在这样的状态:死亡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人遗忘;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的你的时候,你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当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怀念,这个人在亡灵的世界也就彻底消失了。
太奶奶coco尽管已经老态龙钟,但是依旧记得小时候爸爸给自己唱的歌。Coco的爸爸也就凭借着女儿的一点思念,一直苟延残喘地生活。
尽管后来误会消除,埃克托的照片也重新被供奉。但是很多人说太奶奶coco贡献了太多的泪点,也引发我们关于生死的思考。
江南写《龙族》时,曾经这样描述过生死:人不是断气的时候才真的死了。有人说人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的时候,在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的时候,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然后他在社会中死了,不再有他的位置;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才真的死了。
一个人不曾被思念,才是真正的离开。但是祖祖辈辈的轮回间,谁又能一直被记住?
二、既然我们终将被遗忘,那我们是否还需要社交?
纪录片《无缘社会》讲述的是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无血缘、无地缘、无社缘。
单身的人越来越多,独居老人去世好多天才被发现;大多数的年轻人想去城市打拼,不想留在家乡,城镇逐渐没落,家乡也不再是曾经的模样;随着“终生雇佣制”的瓦解,年轻人跳槽的越来越多,大家在工作岗位上却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交流。
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们的社交逐渐变少,很多人因为生活或者工作中的烦心事,待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多。
社交原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薄,这样的状态真的好吗?
虽然说生命的来去都是一个人,但是在生命的过程中我们无数次的见证与被见证,我们共享喜悦,也承担痛苦;获得亲情,也享受爱情;我们有幸成为生命中的见证者,陪伴走过一段艰难的时光。
这,难道不是生命的意义吗?
我们可以选择一辈子旁观别人的生命,不谈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伤害。我们在避免伤害的同时,也同时降低了被爱的可能性。
如果一个人不曾被爱,余生也就不曾被记住,当生命消逝时,没有思念,也就彻底斩断了与这个世界的所有联系。
三、当我们开始追求百分百的自由,也就徘徊在被人遗忘的边缘
我们总是在年轻时追求不加约束的自由,殊不知,过度的自由就已经不是自由。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从小接触新派思想,喜欢自由,抛家弃子跑到国外,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与黄逸梵相处时间长了,也是一股子洒脱的个性。
不是没有人追求,只是自己太喜欢自由。
黄逸梵一直在国外生活,见识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生活,只为了寻找自己的自由,全然不顾子女的生活。直到临死之前,才想起自己的女儿张爱玲。晚年的黄逸梵发出了相见儿女的心,但是张爱玲始终没有见她,因为童年的成长,不曾关怀也没有陪伴,所以黄逸梵的期待也始终成空。
或许是了解到黄逸梵悲戚的晚年,张茂渊78岁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始终的束缚。所有的自由都有一定的限度,凡事过头,则不好。
四、不想死后被人遗忘,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相处
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一个人来,也是一个人走。有人名垂千古,有人庸庸碌碌。但是大多数的我们,平凡到我们的名字从来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搜索频道,就连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也是。
这样平凡的我们,死后与这个世界最大的联系也就是亲人的思念。
想要死后不被遗忘,活着的时候就要好好相处。
做合格的父母,做尽孝的儿女,做亲密的朋友,做靠谱的工作伙伴。
走近一个人很容易,但是走进一个人的心,需要耐心,需要勇敢,需要真诚,也需要爱。
爱情,友情,都是如此。
互动一下:关于20000多个骨灰盒没人认领,你怎么看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