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钢琴,母子的不归路?华裔母亲的教育心得令所有父母脸红
今天小编在一所美国学校的网站看到一篇华裔母亲的文章,其实是教育心得啦,给小编深深的震撼,同时也让小编深有感触,所以可以分享给作为父母的你们!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带着孩子去棒球场参加第一次练习,除了认识教练及队友们之外,家长们也聊了起来。一位妈妈说:「我这个儿子很喜欢棒球,但他哥哥就对运动没兴趣,只喜欢打电脑游戏。」另一个妈妈则说:「你还有一个孩子喜欢棒球,我的两个孩子都不喜欢运动。」又有一位母亲也说:「我儿子也不想来,刚才我们大吵了一架才出门。」
听着听着,我发现原来美国妈妈们是「运动虎妈」,而我们则是「万艺皆下品,唯有乐器高」,我告诉她们说:「我非常同意你们的论点,也觉得运动很重要,只是美国父母与亚洲父母的方向大不同。」美国妈妈们听了猛点头,并表示他们所认识的亚洲孩子们,几乎每个人都起码学一种乐器,有的甚至会两三种,看来美国父母对于我们热衷让孩子学音乐的情形也很了解。
老师的孩子不弹琴
想当年儿子约五岁的时候,我打算教他弹琴,可是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对,这一想两年就过去了。有一天孩子的爹说:「如果你不教他,那我不是都没省到?」你想要省钱,那不就是要我干活儿吗?好吧,该来的终究得面对,于是择了良辰吉时,儿子就开始弹琴了。几年之后的一次演奏会结束,儿子一上车就说:「我今天弹得很好,让你很有面子。」本来他弹得很好我的确很高兴,但这两句话,马上把我从天堂打进地狱,我第一次了解原来他这几年有一搭没一搭的弹着,为的只是让我高兴。
某一年的春天球季开始,第一场比赛儿子的大姆指受伤,肿得跟鸡蛋一样大,我知道这下子完了。果然休息一个月之后,他告诉我不要再弹了,于是我跟他把话说清楚。我告诉他:「我可以尊重你的决定,但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你现在13岁了,不能在30岁时后悔,回过头来怪我没坚持。另一点是你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弄清楚动机到底是什么,所有的事都应该是为自己做而不是为别人。如果有一天你去女朋友家扫厕所,你也要明白那是为了你自己要讨好她而做,不能说是为了她。我希望你学琴,是因为你可以多懂一样技艺,我不在乎别人说我的小孩不弹琴,你更不必为了我的面子弹。」
话是说的很好听,好像我是个善解人意的妈妈,又趁机对儿子机会教育了一番,但其实我心里在滴血,还哭了好几天。虽说「鞋匠的儿子没鞋穿」,但也有很多钢琴老师的孩子琴弹得响叮当,我看到这种情况也是口水流满地,但我的孩子不喜欢弹琴,我也逼不了,这就是我今生的功课,功课既然做不好,就得学习放下。
暑假快到了,我可能又想叫他练琴,但我答应的事又不能反悔,那怎么办?于是我想出一招,如果我想叫儿子练琴,就干脆自己去练。结果暑假一晃眼就过了,他没练我也没练,真是天下太平。
几年后等到女儿也说不弹的时候,朋友笑着问我:「这次你又哭了几天啊?」我说:「人老了总要进步,我不但没哭还高兴的不得了,因为不论是我欠他们的或是他们欠我的,今生钢琴这债算是彼此全都还完了。何况教自己的孩子,没钱赚还得看人脸色,这种义工我再也不用做了!」
「见贤思齐」乎?「激将法」乎?
朋友的女儿琴弹得非常好,有一天来我家看到钢琴就弹了起来。此时只见儿子从楼上冲下来,在客人的琴声中对我大叫:「妈妈,没有用的!没有用的!」我也对他叫回去说:「不是我叫她弹的,我知道没用,这种方法我也不用!」朋友听得一头雾水,经我解释才知道,原来儿子觉得我想利用别的孩子的美妙琴声,希望能刺激他 「见贤思齐」。
后来我也发现,建议多带孩子去听其他孩子的钢琴演奏,希望达到「见贤思齐」效果的家长还真不少呢,问题是有用吗?如果我去朋友家吃到一道很美味的菜,我想学会自己做,那么我就会向主人请益,这是出于我个人的意愿想学习,是标准的「见贤思齐」。反之若是出自别人的意愿来希望我见贤思齐,那就变成「激将法」了。
有老师的「激将法」竟然是对学生说:「你想当老师最烂的学生吗?」试想如果今天我老公对我说:「你想当本州煮菜最难吃的家庭主妇吗?」或是我对他说:「你想当本州最不帮忙家务的老公吗?」这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是我们两人都会开始努力加油改进,还是连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呢?
「见贤思齐」与「激将法」就像双胞胎一样,但一个主动一被动,看似相同却完全不同。错把「激将法」用成「见贤思齐」又用错对象,那就要小心了。我就听过一个孩子对父亲说:「你觉得她弹得那么棒,那你去做她爸爸好了。」因为「激将法」对我是没用的,所以我无论对孩子或学生都很少使用。
控制欲及负面的家长一箩筐
常听见家长们说:「我的儿子懒死了,每天除了玩什么都不想做。」会说这种话的父母通常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前就先安排自己住进好学区,在孩子才刚脱离奶瓶尿布,就带他们踏上了「才艺不归路」,每天课后轮流去上各式各样的才艺课或补习班,回家后还得做功课练习。
孩子自懂事起到长大,今生都还没有机会想过自己要做啥学啥,事情就已经多的都做不完了。几年下来回家除了练琴写功课,我们还希望他能分担家务,偶尔洗个碗摺个衣服什么的,或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能做顿饭来孝顺娘。最后他们都做了,父母还是见人就抱怨他懒,说他啥都不想做。
请问,我们有给过孩子一分钟的机会,让他自己想想要做什么吗?如果有,他们当然选择啥都不做,因为他们早就做得累死了。孩子小时候当然都听从我们的安排,但他们也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问过他们是否同意也愿意接受这些安排吗?还是无论学习、工作、或找对象,只要是父母建议或安排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我们能保证他只要照做,就能一辈子高枕无忧幸福快乐吗?
有一些家长说:「小孩本来就是该逼的,如果不逼怎么会主动去学习?」这种论调更令我吐血。我们早就都忘了当年他们还在牙牙学语时,或是刚开始学走路要认识这个世界时的情形,我们忘了他们曾经非常主动的去探索周遭的一切,积极的学习想要赶快长大,和大人一样做很多事。
而我们是如何帮助孩子的呢?除了他叫第一声爸妈我们还高兴之外,接着我们就开始说「NO」与「不行」,这个不淮碰那里不淮去。然后孩子长大了一点,画了一棵蓝色的树,我们就说:「拜託,你看过这世界上有蓝树吗?你是不是有色盲啊?」再长大一点他弹了一首曲子,我们就说:「如果贝多芬听到你弹这样,可能会哭。」直到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一点点的被大人抹煞,想像力也被我们一滴滴的杀光,然后我们还嫌他们不主动学习,给他们贴上一个「不推不动」的懒标签,这样对孩子来说公平吗?
有一个家长来与我第一次见面就说:「我们已经学两年了,我如果不叫他的话,他绝对不会自动去练,而且老师说他视奏超慢,不想教他了。」我马上问她:「你没在孩子面前说这些吧?」这位妈妈说:「没有啦!我没有当着他的面说,我只是自己心里这样想,现在跟你说说而已。」
天啊!不是来拜师吗?第一次见面就把学生说的这么糟,我到底是教还不教?家长希望换个老师所以孩子会练琴,但不论我是多棒的老师,我能改变多少?我还需要学生来 motivate 我呢!凡是为人父母都应该听过「胎教」吧?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们听音乐看笑话培养愉快心情,也不淮老公说脏话,就怕对胎儿有不良的影响,但孩子生出来后我们却容许自己有如此负面的想法,却觉得只要孩子没听到就没关系?孩子真的都不知道吗?对孩子真的都没有影响吗?
父母口不择言也就算了,有时连长辈也来加油添醋。有位奶奶一见到我就说:「老师呀,你不知道,她每天一回家就看电视,一直看一直看,都不练琴。」「奶奶呀,您也不知道,您每星期一来就说同样的台词,一直说一直说,都不停止。您没看见您孙女儿吗?如果眼神可以变成利剑的话,她早就让您万箭穿心啦!」祖孙三代同堂的孩子更可怜,因为她在童年中得到的负面能量,是别的孩子的双倍不止!
为谁辛苦为谁忙
当「才艺虎妈」是要有一些基本条件的。第一「虎父母」要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带小老虎们四处奔波上课,回家还得督促练习。如果虎妈今天要动手术明天要做化疗,虎爸肯定也管不了钢琴了。第二这世上没有免费的钢琴课,所以虎家庭经济上得过的去才行。第三虎爸得是个认真本份的标准父亲,从来不在外面胡搞瞎搞,否则虎妈每天当探子查勤都来不及了,那还有空陪孩子练琴。
今天我们在大环境许可的状况下,能为孩子提供了课外才艺学习的机会,原是美事一桩,但看看大部分的人都是怎么做的?在孩子连钢琴都还没看过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担心找不到既便宜又认真的好老师,然后参加一个 party,看到母亲们忙着交换意见,讨论如何能有效的督促孩子练琴,父亲们则抱怨每天一回家就看到老婆与孩子为了练琴的事斗智吵架。
想当年在中国,电视只有三台又很难看,每天我做完学校功课就练琴,一首曲子从无练到有,从中得到很大的成就感。现在时代不同了,有这么多种不同的「银幕」,又这么好玩,为什么要练琴?可想而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钢琴功课也更加艰难。
所以当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就对「学钢琴」这件事产生了莫大的负面情绪及恐惧,然后我们明知山有虎又偏向虎山行。等到孩子真的开始上钢琴课后,所有周围朋友经历的恐怖戏码,就无可避免的开始在自家上演,并且烂戏拖棚一演数年不能停止。
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受不了了,就在快要决定放弃的那一刻,看到某网友写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大意是说「我是怎么撑过这些年的,今天孩子居然谢谢我让他学琴,我感到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我鼓励大家继续撑着。」
这篇文章的出现,再加上网络分享的力量,让众多父母们情愿听网友的心声而不顾孩子的痛苦,纵使也有很多孩子考完八级就恨死钢琴再也不碰,并扬言日后若当父母绝不让他自己的小孩学,但我们都视若无睹,为了一篇文章而产生那虚无缥缈的期盼,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我能撑着,总有一天孩子会谢我,他绝不会恨我」,真的是这样吗?
有家长说:「我花这么多钱让他学琴,他却不好好练,浪费我的钱与时间。」有些家长自己都做祖父母了,却还不时提起:「想当年让他学了十多年琴,为了比赛演奏东奔西跑,现在他连琴长啥样都不知道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论调,我就会提到这个网络故事:「一个女孩认识一个美国人,于是嫁了他来美国,但却发现美国生活很无聊,于是对老公抱怨说:『我为了你牺牲这么多!』她的老公说:『不对不对,你不是为我牺牲,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提供孩子学习的机会,是我们的选择吧?我们做了选择然后又怪孩子,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我很为这些孩子叫屈,因为从小学琴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思,他们只是在做一件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而已。孩子们也听话的做了这么久,之后还要挨骂,碰到比较计较又爱唠刀的父母,一想到就要提一次。如果孩子五岁时就明白可能终生都得要背负父母为他牺牲的包袱,他还会要学吗?
我曾问过一位家长:「你真的那么怕他不会弹琴吗?」这位家长说:「是啊,钢琴是乐器之王,当然是要学的啊,大家都学啊!我也不希望孩子以后怪我没让他学。」这几句话说的真好,所有的钢琴老师都该感谢这位家长,如果没有这种观念,我们的私房钱打那儿来啊?
所以我们让孩子学琴是因为大家都学,不学怕孩子以后会怨我们;然后撑不了也得撑着,因为有一天孩子可能会感谢我们。那么我们让孩子们学习才艺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我们自己要做「好父母」的执念?亦或是我们要以孩子的成就来彰显我们自己是「负责父母」及「成功父母」?如果能先把动机釐清,那事情做起来是不是会多一点情愿,并少一点抱怨?
钢琴当然是可以学的,除了音乐之外,更学到problem solving 还有 self discipline。但问题并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怎么做」。我个人根据将近20年做母亲及老师的经验,对于家长们有些小小的建议:
◆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
如果看到别人的孩子摔跤,我们一定会问:「Are you OK?」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就会说:「你看你,练琴不专心,走路也不专心。」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孩子总是多一分同情心与同理心,多一些慈悲与温柔,不会动不动就口出恶言。
我曾想过,如果我的孩子可以选择,他们是不是情愿做我的学生,而不要做我的小孩?多年下来我把自己训练的不错,时时能把孩子当成学生,在与他们谈话时就事论事,避免搀杂太多情绪化的负面言论。如果我也能把老公当成别人的老公,或把父母公婆当成别人的父母公婆,那我就能更上一层楼了。
◆多珍惜已经有的
有位妈妈问我:「老师的功课是每首曲子练五遍,可是我的小孩只肯练三遍,怎么办?」我说:「三遍就三遍呗!」她说:「五遍都已经练不好了,减成三遍那就更惨了。」我说:「你不是希望他继续弹吗?那三遍总比没有好吧?如果你硬逼着他练五遍,不怕过两天他就不学了吗?」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我们总得看情形来行事,不能太过死板,更不能只追求那「没有的」,而不珍惜「已经拥有的」。
如果孩子生下来是有残疾的,他能平安长大我们就已经感谢上帝赞美观世音菩萨了,我们还会每天逼他练琴吗?孩子在家不过18年,我们希望他离家后想到钢琴时会记得什么?「我妈老说我不好好练」?「那次比赛我一弹完出来,爸就大骂我怎么弹错」?还是「爸妈都好喜欢听我弹琴」?我们真的需要每天为了练不练琴而大做文章,把全家弄的乌烟瘴气吗?
◆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
曾有一个父亲说:「我的儿子很好动,坐不住,我想让他学琴,训练定力。」我说:「你是要给我生意做,又给我找麻烦是吧?为什么不带他去打球呢?」我认为孩子学习才艺是一种撒种的工作,我们洒一些不同的种子,看看那一个能发芽并成长,不行的就再换一种,希望能帮助孩子在课外找到一种有兴趣的嗜好,因为去做这件喜欢的事而减轻一些生活压力,并能终身蒙受其益。
在不同的学习项目中,我们要观察孩子的状况,并慢慢调整方向,顺着孩子的表现,渐渐看他们对那项活动较有兴趣,经过一段时间兴趣仍不大的项目,就可以考虑放弃。试想如果从小吴季刚的母亲希望他去打篮球,而林书豪的父亲希望他去设计礼服,那这会是什么样的状况?两个孩子与两家人都会痛苦,而这世上也就不会存在这两位发光的华人了。所以不是乐器就比运动高级,也不是小提琴就比单簧管好,任何一个项目都没有好坏与高低之分,重要的是把对的人放在对的地方。孩子如果有兴趣,就会比较愿意学愿意练,也会学得比较好,而信念与意愿大于一切。
◆多说好话,多鼓励少批评
一次儿子在棒球比赛中担任外野手,眼睁睁的看着一个滚地球从他两脚中间滚过,居然没有拦截到,我气得就差没冲进去赏他一把掌。此这时只听见教练大叫:「Good try!Good try!」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难怪他喜欢打球不喜欢练琴。在他弹琴的那几年,我何曾对他说过半句好话!
学生每星期来上课一次,我除了教授钢琴及音乐知识之外,也尽力想办法鼓励他们,只要能改进错误就说他们好,只要能弹出不同的感觉就说他们进步。如果音乐都没的说,就说他们头发好看衣服漂亮,或说他们长高了。但是无论我如何在这一小时内给他们阳光,还是不敌负面父母们在家每天用雷劈,把孩子搞的一点自信都没有,即使弹得很好了还是觉得自己很烂,被称赞后居然一脸:「老师,你是在说我吗?」的样子。我们教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我们自己做到了吗?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鼓励绝对比批评讽刺有效,如果我们不能说点正面好话来鼓励孩子,那就请闭嘴!
◆放下面子及功利主义
有家长问我说:「钢琴考试对申请大学有用吗?」我说:「考过检定考试会有一张证书,如果你家缺壁纸会有点用。至于申请大学是否有用,没人能保证。」才艺项目的选择,难道是以有没有用来判定的吗?「有用」与「没用」又是如何定义的呢?这样是不是太功利主义了?
无论是一场演奏会或一次滑冰表演,一场球赛或毕业典礼,都是不同阶段的生活经验,而童年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孩子的学习不应该变成大人之间虚荣心的竞赛,学生更不能成为名师出名或业绩竞争下的牺牲品。如果家长及老师都把自己的面子及虚荣心建立在孩子的学习上,然后又不鼓励孩子,不正确的动机加上错误的方法,不但污辱了音乐,更污染了孩子的心灵,几年下来孩子也许在表面上看来弹得不错,甚至还能参加比赛得到好成绩,但如果他们的内心已经千疮百孔了呢?这样的学习算是成功的吗?我们算是尽到了责任吗?
在「我家的健身热」一文中,作者山枫的儿子一开始被母亲逼着去健身房,后来演变成儿子说「每当在心情烦躁低落时,只要一想到可以上健身房运动就会很开心。」如果所有学琴的孩子都「一想到弹琴就开心」,那么父母们若没有孩子的考级证书或比赛影片能拿到网路上去晒给朋友看,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真心的希望所有的家长学生及老师们,都能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及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