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吃货没什么不好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无物永驻,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我一直习惯吃饭的时候看些关于美食的纪录片,最近正好播出了一部由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拍摄的美食短纪录片《早餐中国:第一季》,虽然这部纪录片一共有35集,不过每一集都只有短短的五分多钟。
《早餐中国》每一期它都会专门介绍某个地区的特色早餐,配合着这部美食纪录片下饭,真的能让人胃口大开。
先上一些各地的特色早餐让大家感受一下:
广东汕头的猪血汤
广东顺德的生滚粥、肠粉
贵州凯里的酸汤粉
陕西西安的油茶麻花
广东汕头的粿汁
台湾台北的筒仔米糕
福建福清的命鱼滑
福建抚市的芋子包
福建福安的水煎包
四川成都的红油抄手
湖南长沙的猪油渣烧麦
河南的胡辣汤和油馍头
《汉书·郦食其传》曰:“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我想从古至今,唯一可以亘古不变的便是人们对于口腹之欲的满足感。
只是在不知不觉中,随着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我们逐渐改变了从前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都用“快餐”来解决。
上班的时候,我们匆匆忙忙,在路边买一杯豆浆加一个烧饼,在快餐店里点一份汉堡加一杯咖啡、在煎饼摊子上买一份煎饼果子……然后挤在公交车上、地铁上或者在投入工作之前,用几分钟时间将早餐解决掉,便开始了我们一天的忙碌。
周末好不容易等来休假,我们干脆窝在床上睡个懒觉,睡到中午或者下午起身点个外卖。如果早上能起的来,给自己冲杯牛奶,配一片面包,或者拌一份沙拉,吃一份健康的减肥餐。
当我们越来越习惯简便快捷的饮食方式时,其实对于一日三餐也就没什么讲究了。
《青慕集》里说:人世间,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爱已经辜负得太多了,美食就不能再辜负了。我们经常在朋友圈里与朋友一起分享在旅行途中,品尝过的各种美食的照片,这些食物的味道让我们心情愉悦,我们用“视觉化”让它们凝固于时光,更是希望记录下这些美食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小的时候我看《中华小当家》,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美食能好吃到让人感受到火山爆发的刺激感,能让人如沐春风般置身于桃源仙境中,能让人露出仿佛得到全世界的笑容。动漫或许是带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在品尝到可以让自己口齿留香、念念不忘的美食时,我们一定是幸福满足的。
在生活中,总有那么一刻会让我们觉得身心疲惫、迷茫失落,也一定会有某种东西可以治愈我们,让我们重燃起对生活的期待与信心。对我而言,美食便是最好的治愈物。
记得从前看卓别林的《淘金记》,里面有一个片段是:他被暴风雪困在了一间破旧的小屋里,当所有的食物都被吃完后,他只能将自己的皮鞋煮来吃。在皮鞋煮好后,他把皮鞋盛进了盘子里,拿起刀叉,像是吃着一份美味的牛排一样,他以极其优雅的方式将皮鞋一点一点的给吃掉了。
我想用现在的话说,这便是一种仪式感吧。对于生活,对于美食的仪式感。即使身处陋室,即使我们面前摆着的是一份最普通的食物,当我们郑重其事地去对待这些食物时,总能从其中感受到自己对于生命中一切事物的喜爱与热情,对于所处的这个世界的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苏轼喜爱肉食,自己研发了闻名后世的东坡肉;袁枚对于不同类型的食材讲究不同的做法,他对食物的执着和认真,让他写出了对后世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学著作《随园食单》;梁实秋出国留学时,品尝了许多国家的特色美食,他对美食的热爱与好奇心勾起了他对各种饮食习俗的兴趣,创作出了散文集《雅舍谈吃》,其中对于许多特色美食的描写都极具画面感,读来让人垂涎三尺。
也许有人会觉得过度贪恋美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它们会让人身体发胖、自控力变差,且这样浪费时间去享受食物,对于我们的生活而言毫无意义。
可我觉得,饮食是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必然的延续。广东人喜欢煲凉茶、糖水,是因为岭南地区的气候湿热,人们容易上火;四川人喜欢吃麻辣火锅,也是因为从前这里的人们总在河里干活,身体湿气太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一方人民的饮食习惯与风土人情,从各地的这些美食中,我们不仅能了解一段历史,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
无论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是对于各时代的文人墨客、名家大师而言,我们喜爱美食、不吝惜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美食的热爱与探索,其实也是源于我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有一天,我们对于生活中所有美食都失去了兴趣,只是机械地用食物来填饱肚子,那时我们的生活或许会少许多乐趣与期待吧。
我一直很喜欢汪曾祺先生关于美食的那些著作:《人间滋味》《老味道》《四方食事》《晚饭花集》《汪曾祺谈吃》等等。
他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研究,对做饭的乐趣全都倾注于笔下,融入于文学创作中,字里行间,皆是欢喜。
许多人都知晓,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究其原因,我想正是源于他的作品中,充满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向往。他的那些散文、随笔、小说,让人爱不释手,一读再读,回味无穷。
汪老先生在《家常酒菜》中写道:家常酒菜,一要有点心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
当然有意思,如此生活化的场景,却也能在他笔下勾勒出一种市井小民的乐趣,装作一本正经的讨论宴客之道,实际上也是表现自己对于食材的得心应手,怡然自得。
我拜读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便是初中时学的《端午的鸭蛋》,书中对于高邮鸭蛋的描述,细致入微:“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也导致了我对高邮的鸭蛋有一种很深的执念与向往,总想去山东吃次正宗的、让先生再也瞧不上别地鸭蛋的高邮鸭蛋,尝尝它究竟是什么滋味。
看汪老先生描述自己拌菠菜的情节,“洗净去根,焯至八分熟,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攒成宝塔状。碎切香干,泡好虾米……菠菜上桌,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
在他笔下,一般的家常小菜仿佛带着食物的香气扑面而来,我们脑补的已不是拌菠菜,那是一碟珍馐,是一餐盛宴。
我忆起学生时代,母亲买了本叫《家常小炒》的菜谱,说是要学着给我们做菜吃。我和妹妹经常翻阅那本菜谱,望着上面介绍的各种关于小炒菜的做法、以及那拍摄的异常精美的菜肴图片,垂涎欲滴。
我们等的是望眼欲穿,结果她从未翻看过那本菜谱,更别说亲自动手做给我们吃。
等到后来,我们也知道是指望不上母亲做给我们吃了。不过那本菜谱买来倒也没有白费,我和妹妹在学会如何开火、炒菜后,便自己按着上面的要求买各种食材和调味料回家。
我们本以为照着食谱上面的步骤完成,便能实现从前的夙愿,结果总是不如人意,做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我们没有一次是能让它们团聚的。
不过也是在不断努力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俩的厨艺日渐精进,虽然还远远达不到宴席的水平,平日的家常小菜却是足以应付的,而且我们热衷于对菜品的创作与研究。
炒鸡蛋的时候,我们喜欢往鸡蛋液里加一些生姜末,这样炒出来的鸡蛋有虾仁味儿;我们喜欢把胡萝卜、黄瓜、玉米粒、火腿切丁,混在一起炒,还给这道菜取名叫:爆炒三丁。
有一道素汤,让我大学时代的所有舍友,每次喝完都赞不绝口,直到现在我们都毕业了,大家仍旧恋恋不忘:把西红柿、土豆、香菇依次下锅,用油翻炒一下,炒出香气之后,再把它们混在一起慢慢炖。
乍一听可能觉得这道素汤没什么特别的,我第一次做这道汤给舍友时,她们还问我:你确定这样做不会食物中毒吗?结果尝过一次后,她们便彻底爱上了。
记得汪曾祺先生曾在书中说过:他去北京的菜市场买嫩玉米,小贩问他是要怎么吃,他说要拿来炒肉,小贩吓了一跳:玉米能炒着吃?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所能了解的便只是自己身边的那些食物,然后按照祖祖辈辈们传下来的烹饪方法去解决它们。而在今天,我们看到了大千世界、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特色美食,自然会开始了解关于美食的多种可能性。
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我们可以选择做个快乐的吃货。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许多独特的地域美食,其实也在面临着一个窘迫的现状:它们可能会逐渐消失。
在四川成都的金牛区,有一家卖了22年甜不辣的老店。所谓的甜不辣其实是四川的一种炸串,而这家老店的甜不辣无论荤素,从97开店到现在,一律是三毛钱一串,便宜得不可思议。
我们之所以能吃到这些正宗的独特美食,是因为传承它们制作方法的手艺人,同时继承了对于食材、对于工序的讲究和严苛,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匠人精神”。
而高晓松老师在拜访日本的“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时,也赞叹过:这些制作美食的手艺人,有他们自己的认真与执着。
我记得高中时学到政治里的哲学部分,老师让我们举例来解释自己是如何理解: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我受汪老先生的散文《豆腐》的启发,用黄豆举了个例子。
黄豆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从前人们只知道将它煮熟了直接吃,后来发现这玩意吃多了不消化。后来我们发现可以把它磨成豆浆喝,北方人发现往里面再混点卤水,就可以制成北豆腐,南方人发现往里面混入石膏,可以制成嫩滑可口的南豆腐。
再然后,有了甜豆花、可甜可咸的豆腐脑,人们在黄豆身上发掘出了无限的可能。将其油炸一下,可以做成腐竹、豆腐泡、豆腐串;放臭了,那便是又臭又香的臭豆腐;还可以将它做成香干,烟熏的、酱香、麻辣的都好吃;我们甚至还可以让豆制品以假乱真,充当荤类。
在制作美食上,我们可以看见劳动人民无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可以看见他们的执着与认真,而这一切也源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为美食花费时间是值得的,这是我们对自然馈赠的尊重,对创造者的尊重,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也许未来愿意为美食耗费心力的手艺人会越来越少,愿意发掘食材,发掘其制作方法的人也会越来越少。
有一天,当我们不再愿意为三时三餐花费时间,甚至连坐下来好好吃顿早餐的时间也没有,我们逐渐失去了对美食的兴趣与热情时,那些曾经能让我们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或许也就逐渐消失,甚至被人们遗忘了。
我想其实做个吃货并没什么不好,“吃货”绝不是鄙夷人们的贪吃,而是一种善意的调侃。如果可以,我也愿像汪曾祺先生一样,做个快乐的吃货,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然后用文字将它们的可爱表达出来,给所有人带来快乐,让人们知道美好的生活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