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男人”或“女人”
成为“男人”或“女人”,抑或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就已足够?
——题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4792196/a4663596c53c002d.gif)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赤子,性别只是我们身上带的其中一个属性。但似乎,这个属性会成为 ta 背负的“原债”。
这个词是我自己绉出来的,意思是“出生即欠社会的债”。
其中女性和男性背负的债还有所不同:
女性欠的是生育的债。围绕着这一点,就附加出一系列要求, 比如,外形方面有性吸引力,情感比较细腻外露,在性行为方面是无知的、被动的、甚至有受虐倾向的(把女性的生育和性活跃切割开来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以后可以单独聊一聊)。
生育这一社会对女人做出的根源性的理解和要求,在文字上也有所体现——woman 这个词的词根就是“带子宫的人”。“女”就是一个“人”字型膨大了腹部。
而男性欠的则是“力”的债。以前可以是“孔武有力”,在现代可能更多的是“能力”。围绕这一点,附加出的一系列要求是,男性外形方面高大,情感方面不外露、表情刚毅,在性行为上是老练的、积极主动、甚至有压迫性的。
从文字上看,“男”字为“田力”,不言自明;man 的词根也是来自于“手”,干活的手。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都只是常见的一些两性特征而已,不用大惊小怪,说是什么“原债”吧。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非得说它们是“出生就欠的债”呢?因为,它们和债务一样,具有这两个特点:
第一,不去努力“偿还”,够上标准,就不行,这个人就被认为有原则性的缺失。
第二,就算一定程度上“偿还”了,也难以让人感到满足,并且不会得到夸奖,因为“还债”是你本就该做的。
具体举几个例子。
第一,不去努力“偿还”,够上标准,就不行,这个人就被认为有原则性的缺失。
比如说,一个女性不喜欢打扮精致,不通过饮食或运动(甚至通过牺牲健康。真的,有些人不在乎你实际的健康)达到姣好的身材,那在一些人眼里,这个女性就是“不上进”、“不自律”,甚至“没有未来”的。
在他们做出这种评价的时候,无需考虑这个女人是一个怎样的女儿、一个怎样的朋友、一个怎样的员工或老板;无需考虑她心中的愿景和忧虑。就是这么的武断。
因为“武断的评判”正是形成鄙视链所需要的基础。而鄙视链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管理工具——它可以让被贬损的人始终专注于踩踏在链条中比 ta 更受贬损的人,以获得安全感,从而无暇反思整个链条到底是拽在了谁的手里。多省力的操控机制啊。
所以对女人的外形格外苛刻和挑剔的,往往也是女人。
男性其实也是一样。前文说到,男性必须有“力”。其实还可以补充得更具体一点——这个“力”参考的对象是女性,即“比女性有能力”。
比如说,很多男性在寻找配偶的时候,会考虑自身是否比配偶更有“能力”优势。这就包括身高明显更高大,教育程度更好,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更高(往往会伴随着年龄更大),更有话语权,“看起来”更理智,性方面更有经验、更主动。
但要实现这点,在现代社会比在以前,要难多了...
建国后,女性在教育、收入、社会地位、话语权、理性思维这几个方面解放束缚、迎头赶上,这是一个事实。而且,虽然是私人领域,没有很多公众讨论,但女性对满足自身性需求的“男色”的欣赏和追求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换句话说,虽然社会上还是存在不少显性或隐性歧视现象,但让女性地位落后的制度性缰绳已经解开。这种情况下,还遗留着“男性必须比女性强”的观念,无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都是一种折磨。
对于男性来说,他必须在 strong,stronger, strongest 的路上不抬头地走下去。因为他光在生理上是一个男人似乎是不够的,还经常会遇到风险,被评价“不像个男人”,或被追问“你是不是男人?”这一切都让男性背负上沉重的、长期的压力。而这阻碍了男性和女性真正建立起情感上的亲密关系,阻碍了成为父亲的男性对家庭、对子女投入情感、精力和时间。因为在这种语境里,喜欢经营情感联结、陪伴家人子女的男人,是不够“强”,不够“有力”的。
因此在社会纷纷谴责“丧偶式育儿”的今天,被谴责的“父亲们”同样也很困惑和委屈——“我要不是为了家里赚钱这么辛苦,也不至于...”这类的抱怨也是普遍存在。
而我理解,他们的这种痛苦和纠结,是真实存在的。但,却也是没有必要的。
大量地投入时间、精力在工作上,导致顾不上家庭,真的是由于“非这么做不可”吗?更多的是由于,男性要保持自己在女性面前的优越地位。
试想,如果男性和他的配偶家人以及整个社会,都愿意接受他的经济收入和妻子持平,甚至更少,同时他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来照顾家庭、子女。那么,男性还会有这么大的推动力去做似乎是“非这么做不可”的劳累的工作吗?之所以现在这样做,有多少是真正从内心深处追求事业前景,又有多少是怕社会不承认自己“是个真男人”呢?
“男比女强”观念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一个典型例子,是那句话,“真正聪明的女人是会装傻的女人”——女性为了寻找配偶,不得不用演技压低自己的“智力感”,来衬托男性的优越感,以求符合这一套“游戏规则”。
一些人可能觉得“装傻”只是情侣之间的一种“情趣”,不需上升到这个高度来讨论。但女人为了实现恋爱和婚姻,一辈子玩“装傻游戏”,难保不会降低其他人对她能力的评价,限制了自身的发展,错失了一些机会。用一生去压下的筹码,也不是一个“游戏”或“情趣”能够承担的。
甚至有些女性在漫长的“装傻游戏”中内化了这个观念,打心里觉得自己不够优越,也就难怪 pua 会那么有大众的心理基础了。
再说第二个方面——就算一定程度上“偿还”了,也难以让人感到满足,并且不会得到夸奖,因为“还债”是你本就该做的。
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他们天生就具备这些“男性”或“女性”的特质,可谓是“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相对比较容易达到要求。比如他是一个强健能干的男人,或者她是个美丽而柔和的女人。
然而就算是对这样的人,这个“原债”也投下了难以忽视的阴影。因为“性别固有属性”这一设定,将他们的优点和付出的努力抵消了——你做得好只是因为你本该做得好而已,并不是因为你本身有着美好的特质。
举些例子来看可能感受得更直接:
比如,一个女性本性就特别喜欢养育孩子,在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得特别地尽心尽力,而且表现出充分的育儿智慧。那她只是一个“合格的妈妈”(ok mom)。因为这是你的“天职”,你只是做好了分内事。
如果一个男性本性喜欢孩子,投入了不少时间精力育儿,那他就是个“超级爸爸”(super dad)。因为他做的是“额外的事”,超额表现了。
反之亦然。
如果一个男性承担了家庭主要开支和不动产购买,他只是一个一般的丈夫,因为本来就是应该这样的。
但是如果一个女性承担了家庭主要开支和不动产的购买,那她就“过于强势”,她的丈夫是个“可怜虫”、“吃软饭”、“不够男人”。
从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背负的这些“原债”导致我们的评价体系发生了定向的扭曲——使我们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压力满满,缺乏足够的相互欣赏和包容。
我只能想到一种情况,才能使一个人成为这个评价体系中的“胜利者”。那就是大大地超额完成所有指标的人。
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去搜索“人生赢家”就能看到不少——积累巨大财富和地位的男性;嫁入豪门、保养得当、儿女双全的女性。
然而,且不说“人生赢家”是否是冷暖自知,只说这么大一个金字塔,如果只有塔尖的赢家们值得称赞欣赏,而大多数人都在下面煎熬和自我贬损,那这个塔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
最后,我想强调,无论是坚强勇敢,还是敏感柔情,这些特质本身无可厚非,甚至是美好的。它们本应该像一颗一颗的星星一样,散落在晴朗漆黑的夜空之上,让每个人,不论性别,都能踮起脚来、伸手努力摘取,变成自己的特点,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让一颗一颗的星星连成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图景。这样才是尊重人性、解放人类、解放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这样看待人格特点,才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