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古代过七夕
今年七夕,河南台的《七夕奇妙游》火了。
节目以一位穿越到唐朝白居易生活时代的洛阳的现代女宇航员的视角,展示了穿针乞巧、拜织女星、染指甲、玩磨喝乐等中国传统七夕民俗,穿插其中的月老系红线、昆曲《牡丹亭》及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豫剧《白蛇传》三个戏曲片段,将人们对忠贞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的赞美与向往展示得淋漓尽致。
(《七夕奇妙游》剧照)
但这只是一台节目,千万不要以为唐朝的七夕真的那么热闹。如果真的能够穿戴到唐朝,你会发现,唐朝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七夕那天,你根本无法出门。
古代,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的七仙女的生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虽然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传的故事加持,但与男欢女爱无关,更不是情人节。
最早的关于七夕的记载是汉朝。记录汉朝人生活的《西京杂记》(汉刘歆著)中便记录了汉朝的女子们是如何过七夕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从这里可以看出,最初的时候,汉代的宫女们在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后来流传到民间,再加上织女的传说,便演变成了拜织女星、穿针乞巧的习俗。虽然传说牛郎与织女在七夕这一天相会。但一年才能相会一次,只有少数诗人们才会赞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多数人的心目中,还是渴望朝朝暮暮的。所以,古人们们将七夕称之为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女儿节,虽然也有可能会在这一天祈求爱情——比如说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就有这样的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古代的女子,并不大可能选择在这一天与情人相会。其原因,一是古时候女子,尤其是未婚女子并不能随意出门;二是中国古代除宋朝外的其他朝代均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只有元宵节例外。
可即便是取消了宵禁制度的宋朝,七夕之夜也是没有灯会的,作为未婚女子,既不可能出门溜达,更不可能与情人相会。
(清代陈枚《丢巧针》)
那么,穿越到古代的小姐姐们,七夕之夜,可以做些什么呢?
如果是汉代以前,七月七日这天,多半就是跟家里人一起拜一拜牵牛织女星,听长辈们说一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诗经·大东》说:“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大意是说坐在织布机前的织女,因为思念牛郎而无心织布,这说明西周时期,便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
如果是汉朝以后,你可以跟闺中姐妹们用瓜果供奉七仙女;可以在夜晚微弱的星月光辉下用一根线一次性穿过7根针或者9根针,比比看谁穿得最快。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
如果是唐朝,可以到屋角去捉一只小蜘蛛放到小盒子里,第二天再比比看谁的蜘蛛织的网最细密圆满。如果生活在洛阳,还会用锦绮剪裁成小巧别致的楼阁,当成首饰插在鬓间。
如果是宋代,你的父兄可能会提前一两天给你带回来一对穿着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笑眉笑眼的泥娃娃——当时称之为“磨喝乐”,让你在七夕那天晚上跟瓜果摆在一起拜织女。
如果是明清时期,还可以在七月初六这一天放一盆水在室外,第二天,水面上结了一层薄膜,便跟姐妹们挨个将针投到水面上,看谁投的针的影子形状最巧——如果你投的针直直地坠入水里,不好意思,这说明织女没看上你的针线活,不肯将自己的“巧”分给你。
(明人仿仇英《汉宫乞巧图》局部)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乞巧的主角是女子,虽然历朝历代的节目内容不同,但古时候,七夕是女子们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的日子。古代女子要想过情人节,还得等上几个月,到了元宵节,才能出门与情郎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