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南·采蘋》之我译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
于以湘之?维錡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这首诗,百度百科讲的比较全面了。

我之所本《诗经注析》所讲也与百度百科所讲大体相同,即倾向于这是一首讲将要出嫁的女子祭祖的诗。如果照这个意思,我必须承认,百度百科所选的译文已是极好的了:
哪儿可以去采蘋?就在南面涧水滨。
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筥和方筐。
什么可把食物煮?三脚錡与无足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
这次谁来做主祭?恭敬虔诚待嫁女。
但是我注意到,百度百科文提到:“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我反复品味此诗,觉得此说或更接近真相,从上引百度百科文不易查到此说出自何处,且谈谈愚见吧。
我读此诗,全然感觉不到前人说的“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吴闿生《诗意会通》)或“万壑飞流,突然一注”(戴君恩《读风臆评》)的气势,而是绵密细致之气,问者事无巨细,环环相扣,唯恐有失,答者了如指掌,应答如流,成竹在胸,很像是一贵族主人在检查祭祀前的准备工作。
很多人以为这是写待嫁女祭祖的诗,主要依据是最后一句“谁其尸之,有齐季女”。窃以为,“尸”不是主祭,而是陈列的意思。这一句问答是紧接上句“祭品摆到哪里的?摆到宗室窗下的”而来,问的是“那又是谁摆过去的呢?”答的是:“您放心,有的是敬心诚意的姑娘!”——“有”,《诗经注析》说是“状物的注词”,我就奇怪,这儿明明是写人!“齐”,古字齐斋不分,斋戒就是为了身体清洁整齐内心清净虔诚,所以齐就是斋,斋就是齐,这里说是各样都齐整的女孩儿,我想也是可以的。为什么这么讲?古之祠堂不是什么人都能进的——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么?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就两件事,一是她儿被狼叼了,二是族长不让她进祠堂,因为她是寡妇。我还特别注意到,《红楼梦》第53回,写贾家祭宗祠,贾蓉的续弦妻都去传供品了,但年长的寡居的李纨却没出现,大概也是这个缘故。我们从《红楼梦》这一回还看到,祭和供是分别在两间屋子进行的——祭是在侧堂神主(古代有真人扮的,也有木刻的,叫尸)前,由男主进行,由最尊长者主祭,次者陪祭,其他的列班跟随,主要是献酒献帛上香焚纸等,而上供是在正堂祖宗画像前,由主妇完成,从辈分最低的依次传给辈分最高的,由她供放,放完,最高辈分的拈香下拜,其余跟着跪拜。我特别注意到这里没有未婚女孩子探春惜春等的什么事,好像她们不必参加。但这里可以看出女人是不必参加祭的。
《礼记·昏义》“是以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宗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妇顺也”,前人据此认为这首诗是写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我当然认为是可以的,但很多译解说是主祭,我以为不确。上文我也说了,祭祀分祭和供,祭和供是有区别的,祭没女人的事,供有女人的事,好像没未嫁女孩子的事。此其一。其二,女孩子出嫁前要不要参与祭祀呢?应该要,这可能也是《婚仪》之“教”的内容,因为她到婆家之后,是必备之技能,但是应该是只学“供”,不学“祭”,因为“祭”不是女人的事。我们从《婚仪》这里的“教成之祭”也看不出是女孩主祭啊,或许是父母设祭,祭告祖先“家中有女初‘教’成”,顺便让女儿跟母亲学“供”吧。所谓“供”,就是如何陈列摆设供品,因此,“有齐季女”,不过是说有妥当的女子摆设供品罢了。
好了,试译一下吧:
她们哪儿釆的蘋?
就在南面山涧边。
她们哪里釆的藻?
都在河沟水塘面。(意思是,不是随便从哪个臭水沟污水塘釆来的。)
她们用的什么装?
用的圆筥和方筐。
她们用的什么煮?
又用锜来又用釜。
菜羹煮好放哪的?
就在祠堂窗户那。
那是哪个去摆的?
有个姑娘负专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