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凑合了么?
新年假期,许久没见的老朋友们终于有时间聚一聚,一杯咖啡、一份点心、一位老友、一整个下午。
雯雯是我2014年就认识的老友,作为20多岁的小姑娘,第一次见面,我就得她是一个端庄大气、有主见的人,她没有过多的描眉画眼,没有矫揉造作,却不失年轻人应该的朝气蓬勃。后来因为工作不在一个地方,我们没有特别深入的交流。
2017年我提升学历再次进入了校园,新生报到当天,我看见了雯雯,而且我们在同一个班级,三年求学时间,我俩都需要辗转与于各自的工作地和学校之间,工作日上班,节假日上学。为了方便,我俩在学校住同一间宿舍,自此,我俩开始了间歇性同吃同住的日子,也更了解彼此。
雯雯很擅长说理,她总是成功的一次一次的指出我生活中、学习上出的洋相,她的口头禅就是:“亲爱的,你不要这样想,……”她每次说完,我都觉得她说的很对,虚心接受她的意见。
求学期间,我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我们2019年结婚,现在女儿3岁。当时,雯雯和一位兵哥哥谈对象,他们很甜蜜,很多时候宿舍卧谈时,她都在用手机跟兵哥哥畅想未来,我也想像着她在厨房做好羹汤后,叫客厅嬉闹的老公孩子吃饭的温馨画面。
几年过去了,我只知道他们没有结婚,雯雯还一直单身,至于兵哥哥,我便无从所知了。
这次见雯雯,我问她这个年龄,还觉的婚姻是必须品么?她自嘲到,虽然已是灭绝师太级别的剩女,身边完全没有合适的人,但她从没有想过这辈子会一个人过,她要尽早走进婚姻。
然后,她就跟我细数了自己“被剩下”的原因,她认为自己的要求并不高,既不要求最有钱,也不要求最好看,但是:
长相不能太丑吧?
个子不能太矮吧?
工作不能太差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学历不能太差吧?
……
看起来,每一条要求都很一般,只要求及格以上,早知道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要90分甚至100分才行啊,也就是只选择40%的人,怎么就找不着呢?这是一道数学题,0.4*0.4*0.4*0.4*0.4=0.01024,看吧,实际上最终只剩下差不多1%的选择,可事实上,每个人在适龄阶段能最大限度深入了解的异性不超过50个人,有点讽刺了,最起码得活上两三辈子才可能碰见合适的人啊,何况,还存在你看上对方,对方没有看上你的情况,这么想来,好像被“剩下”就几乎成必然了!
可是,那些结了婚的人难道都是凑活过日子的么?比如我,好像当时也没有废太多心思,后来想想,当时也就只是看中了老公最重要的一条!
是的:最重要的!
这就是价值观,也就是所谓的:三观价值观决定选择的路,进而决定人生吧!
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让我们纠结、犹豫、茫然无措时,其实是我们的选择困难症犯了,在我看来,所谓选择也就是给事情减少必要条件,逐步去筛选某个因素是不是影响整个事情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就勇敢的删掉,最后只留下一个或者最多两个因素是,你的选择答案就自然而然的明了了。
我们聊了这些,雯雯感叹道:“你说我们从小到大,凡事都要求最好,可为什么偏偏在找终身伴侣这件人生大事上,反而要一次次的让步呢?”
也是,求学阶段的我们,只学会了一味追求进步,走出校园的我们,却在要求一次次让步?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人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