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 | 敏捷教练工具箱

协作与独立

2020-08-15  本文已影响0人  SKeyC

本文主要内容是:在看板管理中努力实践以下方法,1、从立项到结项,由一个人完成项目管理和项目开发,2、当前易发生冲突的需求点,均应分配给同一个人。3、允许特殊情况存在,仍允许持续优化。

从传统瀑布模式,然后到看板管理(物理看板到电子看板),最后精益转型,很庆幸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的软件管理方式,让自己也能在各种软件管理方式下,有自己的想法,也希望这些想法为以后带来更好的管理。

目前通过看板管理,我在实践的是如下方法:

1、从立项到结项,由一个人完成项目管理和项目开发;

 2、当前易发生冲突的需求点,均应分配给同一个人;

3、允许特殊情况存在,仍允许持续优化。

在过往的实践和自己的学习与持续优化中,我在尝试上述方法,也是基于以下遇到的一些情况:

1、 在传统的瀑布模式下,我们设置了很多关卡,项目人员多,每个关卡都要在多人协作的情况下完成,例如简单的结项操作,都要大家都补齐各种各样的文档才能结项。

2、 即使转精益后,也有以下问题,多人参与的项目,无法避免的还是等待,在开发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先完成的开发人员就需要等待后完成的开发人员。

3、 在《看板方法》中,“每个知识工作者同时只在2个工作项上工作是最优的。”虽然书中也不是太赞同这个研究。我也不太赞同,我认为个体本来就存在差异,而且工作项也存在差异,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认差异,让各个差异独立存在。

4、 独立的完成比在协作的过程中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更能发现自己优势,更能完成自我升华。

因此,我形成一个想法,尽量减少协作的部分,让更多的事情能独立完成,会不会更好?

所以,希望在最大限度的减少需要协作的内容,而产生以下方法:

1、需求澄清中,由产品管理人员、业务人员、测试人员、最终的开发人员进行讨论和澄清(目前会同时澄清多个需求再统一排优先级),从立项到结项,由唯一开发人员(在挑选高价值的需求)完成整个项目管理和项目开发(项目开发完后,就可以准备开展下一个需求点);

 2、当前易发生冲突的需求点(简单判定就是容易出现代码冲突的需求),均应分配给同一个人;

3、允许特殊情况存在(例如需求优先级可以先讨论近期的,再慢慢识别长期的。允许可能的紧急需求发布),仍允许持续优化。

在我看来,独立完成会比协作更好(自己实践仍太少,所以只能自我感觉)。在我们组转型到上述方法后,一年的代码冲突小于10,上线也没有事故,功能点生产效率也提高了10%。(2019年数据)

我也尝试推广到其他部门,我发现并不能:

1、 系统得做更多的解耦,解耦是为了能减少代码冲突,否则。按照方法2,那么一个人将积压很多工作。

2、 组内的需求池尽量够大,像我们组是常年保持50+以上的需求池内容。

3、 组内最好能有多个产品,或者多个发布单元,像我们组是有20个发布单元的。

上述方法也是在不断的回顾改进中实践过来的,但也有以下的一些问题要避免。

 1、 在《构建之法-现代软件工程》一书中,就说了要注意带泥的萝卜(做事很快,很多但是总是犯错)和干净的白菜(做事很稳妥,但是做事很慢)。

2、 更偏重且更需要全栈工程师,而且更希望经验稳定。(例如需求涉及客户端到服务端,那么如果一个人开发的话,就要从客户端到服务端都要弄)

3、 更期望于自驱动的开发人员。

4、 一个开发人员休假了,一个模块也跟着休假。

因此,其实所有方法都有自己的问题和弊端,也有自己优势和特点。我觉得需要的还是持续改进,选择最合适自己团队的方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