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从未缺席的爸爸

2021-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绿逗

男性经常觉得,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

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到:

“父亲并不需要多么成功,多么强大。

实际上,在3~6岁孩子的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

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

所以很多女孩提到爸爸时会感到陌生,

当她们回忆起童年,爸爸更像是一个符号,

虽然存在着,但却从来没有和她们有过内在情感的连接。

在《俗女养成记》中,

我第一次看到了爸爸

是如何在女儿成长的不同阶段,

提供着不同的情感支持。

 

陈嘉玲小的时候,

爸爸就经常花时间陪她一起玩,

给了她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

家里条件一般,买不起小汽车,

爸爸带嘉玲玩开汽车的游戏,满足她的愿望。

嘉玲一开始也会羡慕有钱的同学家有大大的房子、精美的下午茶,

但她得知同学的爸爸经常不着家后,才知道自己的爸爸有多好:

“我只要想到自己的爸爸不再回来了,

房间再怎么大,再怎么美,也感觉不到一点幸福。”

不少女孩小时候和爸爸还可以很亲密,

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

因为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儿会开始刻意回避爸爸,

爸爸也不知道怎么应对女儿的变化。

但是嘉玲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

得知嘉玲来月经很苦恼,爸爸没有因为尴尬回避,

反而主动和嘉玲谈论月经,并用鼓励打消嘉玲的羞耻感。

身体力行地给嘉玲煮猪肝汤,教她如何在生理期照顾好自己。

通过来月经这件事,爸爸完成了对嘉玲的性别启蒙教育

让小嘉玲的心里埋下了对女性身份认同的种子。

再大一点,嘉玲要去台北上大学了。

临行前,爸爸让全家专门录了一段视频给她,

从日常生活,到谨慎交友,事无巨细。

尤其是爸爸和奶奶的这段“摩托车上辨别撩妹手法”的生动讲解,

让人好笑又感动。

作为女儿生命里的第一个男性形象,

爸爸对于女儿成长的重要意义是其他任何关系都无法取代的。

一个从小从爸爸那里得到了情感满足的女孩,内心是有底气的,

她们能更加平等地和男性相处,

也因为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自我,不会随便委屈自己。

所以长大后的陈嘉玲能这样勇敢,无论条件多好的男人,

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哪怕已经40岁了。

而缺失父爱的女孩,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父亲的「替代品」,

她们更容易陷入恋爱,在亲密关系中充当“女儿”的角色,

渴望有一个男人能够扮演理想中的父亲。

但问题是,由于父亲的缺失,

她们并不知道一个好爸爸或者说好男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所以经常受到伤害,为了幻想中的“爱”飞蛾扑火,

在一段段糟糕的关系中消耗自己。

作者/寒冰

来源/看见心理(ID:kanjianxinli1)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