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当家长们使尽力气,却陷入教育内卷和焦虑中的时候,或许该冷静下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又该奉行什么样的教育呢?
1.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来健健康康的。
每年新生儿的缺陷率有5.6%,换言之,每年携带罕见病出生的新生儿有上千万个。
从这个角度来说,有什么比孩子踏踏实实活下来,更重要的呢?
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和目标。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两个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样,容错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码压在这为数不多的后代身上。
有些家长因为过于焦虑,他们的很多要求,都脱离了孩子当前的天性。
比如,在孩子该尽情玩耍的时候,他们让孩子去各种书山字海,等真到了该冲刺的阶段,孩子开始叛逆了,他开始迷恋网游了,开始早恋了。
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过早地拔苗助长。
还有一些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去鞭策孩子,却从不想着提升自己。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就仿佛自己生了一个蛋,然后对它说:“我这辈子做母鸡就算了,你一定要变成凤凰。”
这些父母忘记了,他们自己要先变成凤凰。
你觉得看书好,那你就放下手机去看书,孩子会跟着有样学样;你觉得弹钢琴好,那你自己去弹,孩子从小在钢琴的熏陶下,他自然会爱上钢琴。
所以啊,父母最该改变的就是自己,你变好了,孩子也会跟着变好。
好在,随着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觉醒了。
他们逐渐明白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对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让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是让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修炼,开始学着怎么去当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2.父母无论怎么焦虑,都是徒劳的
从极端角度来讲,父母无论现在怎么焦虑,其实都是徒劳的。
因为家长从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只能知道什么对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好。
而到底学什么对孩子有好处,只有“未来社会”才能告诉他。
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经验,其实已经不具备对未来的指导性了。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点,要有全局观。
不要看到别家孩子学奥数、英语、编程,就非得逼着自己孩子也去学。
心态放平和些,让孩子活得自在一点,说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时候,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把无处安放的巨大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在尹晔看来,既然父母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既然未来是不可控的,那还不如做好自己,着眼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个人都得好才叫好。”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帮助孩子体会人生的意义感。
心理学家彭凯平认为:
“很多时候,孩子的意义感,不是凭他自己的知识、经历、智慧能够想出来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点和教导。”
所以,亲子间的沟通很重要。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对“生活的意义”有过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即对同伴发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并对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彭凯平建议:
“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的闲聊时间。
闲聊时,不要去聊具体的问题,比如功课做完了没,中午吃什么了,明天要干什么。
而是去聊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些抽象的问题,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问题,想想别人、想想国家、想想社会。”
如果每个家庭都践行这样的教育,相信我们整个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会逐渐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