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知识架构,谈什么阅读100本+,瞎忙!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越发觉得自己的大脑越混乱。对于一个单一的话题,有很多想法,同时这些想法并不孤立,还与其他话题有密切联系。
比如,昨天健身,强度有些大。晚上很早就累了,22点上床睡觉了。导致今天早上6点就自然醒了,而且精神很好,赶上了食堂的完美早餐。
健身导致早睡,早睡引发早起,早起促使按时吃早餐,吃早餐后开始一天的安排。
本来是健身的事,没想到引发一系列结果,影响了饮食,睡眠,生活方式等方面。
可见,很多点不是孤立的,从点到线,线再到面,面组成体。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架构。
现在自己的突出问题就是,卡在不知道怎么将点整理成线,面,体。
看了很多资料,发现就是因为自己没有提前做好个人知识架构。就像图书馆一样,如果不进行分类索引,那么几万册图书就是一堆废纸,无法快速被检索和提取,反而会影响图书馆整体建设。
那么,如何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
最有用最基础的一种方式就是归类思维。
1-建立不同知识类别,比如写作,健身,理财,饮食,社交等大类。
2-针对每一个大类,进行细分。比如健身,分为健身目的,方式,时间段,装备等等。
3-对于每一个点,收集各种观点。比如健身方式,可以跑步,器械,游泳,篮球等等。因人而异,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
将以上这些信息加工成自己的思考,要保存经过自己实践后确认好的东西,记录成文档形式,分文件夹依次保存。
以上是搭建知识系统的简单举例。其他的方面可以参考进行。
有了这个架构,如果以后再看健身相关的文章,纪录片或者有新的相关输入时,就能够与自己的存档快速对接验证。
自己已经知道的,可以快速跳过。不知道的,用心研究,及时吸纳到自己架构中去。
这样,不到提高了阅读输入的速度,而且也增加了质量和效率,做到精力的有的放矢。
在长期主义的浇灌下,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点和架构,逐渐完善优化,就能够得到专属自己的知识架构,建立更好效率的系统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清明假假期,重点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后期一一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