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中汤若望的四大贡献,为大明造炮,官至大清一品,又被判凌迟处死
昨天日更说了三大传教士中第一个来中国,也是开拓者的利玛窦。今天日更要说一说更加传奇,在中国生活时间最长的汤若望。
汤若望,1591年出生在德国科隆,比利玛窦小39岁,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父、学者。
汤若望一向把利玛窦视为偶像,悉心研究利玛窦在中国采取的适应中国文化习俗的“合儒”传教策略,并且立志要把这种天主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予以继承和发扬。
1619年,汤若望来到澳门,1620年明万历年间,28岁从澳门进入中国。
1622年夏天,汤若望换上了中国人的服装,把德文姓名“亚当”改为发音相近的“汤”,“约翰”改为“若望”,正式取名汤若望,字“道未”,出典于《孟子》的“望道而未见之”。
汤若望1623年(天启二年)汤若望取道北上,到达北京,这一年是利玛窦到中国40周年,去世13年。
汤若望在中国生活了47年,跨越明清两朝,历经明朝的天启、崇祯,清朝的多尔衮、顺治、康熙五位统治者。
汤若望是最为传奇的耶稣会士,他遵从“利玛窦规矩”,在中国传教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
一、将望远镜带入中国并推广应用。
1609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并用来观察天体。在这之后五年,中国人就从传教士阳玛诺的文字中了解到世界上有望远镜这种神奇设备。
由于“利玛窦规矩”的成功,他的继任者龙华民定下方针:“今后凡将入华之神父,必先修习天算课程”。
1619年,精于天文的汤若望等三位传教士来到澳门,带了七千余部书籍和各类天文仪器,其中就包括望远镜。
就这样,汤若望等在1619年把望远镜带入中国。
为了利用科普讲解吸引人群,进而向其讲解教义,1626年,汤若望做《远镜说》。
远镜说(影印本)此书图文并茂,从原理、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上详细介绍了伽利略式望远镜,成为中国科技史上关于光学和望远镜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应用有重要影响。
此后,随着传教士正式参与明朝政府的天文工作,望远镜也逐渐被更多人使用。
1631年,徐光启和下属首次用望远镜观看了日食。观测过后,徐光启叹为观止,在给崇祯帝的奏折中写道:“若不用此法,止凭目力,则炫跃不真。”
二、参与编修崇祯历书。
汤若望们的科普和与士大夫阶层交往中表现出的天文素养得到了回报,朝廷认为他们都精于天文。
恰好在当时,明朝日食预测多次出现问题。
徐光启上言:“台官用郭守敬法,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清史稿,列传59)
崇祯皇帝决定重新修改历法。于是徐光启、李之藻开办历局正式开启改历工作。
召集掌握先进知识的传教士参与修历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汤若望一开始还不在此列。首先被召集的传教士为龙华民、邓玉函。次年李之藻、邓玉函去世后,徐光启才招罗雅谷、汤若望入局。
汤若望入局后,主要工作是推算,然后测日食和定节气,汤若望的方法都得到了验证。
1634年,汤若望协助徐光启等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
崇祯历书《崇祯历书》的编撰完成,标志着中国天文学从此汇入世界天文学发展的潮流。书中大量引进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但崇祯历书编就后,并没有得到颁行。
1645年,他将《崇祯历书》压缩成《西洋新法历书》103卷,进呈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清廷定名为《时宪历》,册面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个字,颁行天下,从此成为每年编制历书和各种天文推步的依据,直至现在也是中国编制农历的基础。
汤若望复启言:“敬授人时,全以节气交宫,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为重。今节气、日时、刻分与太阳出入、昼夜时刻,俱照道里远近推算,增加历首,以协民时,利民用。”王奖其精确。(清史稿,列传59)
三、帮助明朝铸造20门大炮
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以西法铸造大炮。
但他竭力寻找借口,希望朝廷能原谅他不能从命。他坚持说,为战争制造武器与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而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一点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他的申诉没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从于皇帝的命令。
凭着这“一点点书本知识”,汤若望两年中铸造出铜炮20门。
在此期间,汤若望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勗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
该书传播了欧洲16世纪的火炮制造知识,是明末有关西洋大炮的最权威的著作,一直到清朝中叶都很有影响。
火攻挈要四、改革大清钦天监,晋升一品
汤若望的大炮,并没能阻止明朝的灭亡。
1644年(崇祯十七年)大清定都北京。
同一年,汤若望凭着精确的日食预测,打败了中原大统历和源自西域的回回历,成为朝廷上下都敬仰的神人。认为他的精准度远超历代的张衡、李淳风、郭守敬等人。
当局于是让汤若望执掌钦天监,意欲发挥其特长为定鼎之初的朝廷服务,汤若望再三推辞,后来考虑到担任钦天监负责人或有助于传教大业,于是受命成为清朝钦天监历史上第一位洋监正。此后两百年,这一职务都是传教士掌管。
此后汤若望大力改革整顿钦天监的工作,用西洋历替代传统历法,改革管理和组织架构,提高基层人员待遇。
汤若望遵旨率属精修历法,整顿监规,如有怠玩侵紊,即行参奏。
汤若望实现了对钦天监管理改革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职位的巨大升迁。被加封为太仆寺卿,这是从三品,相当于中管干部;马上又改为太常寺卿,这是正三品,属于副省部级;此后又旋复加通政使,进秩正一品。
五、被判凌迟死刑。
汤若望与顺治帝关系亲密,顺治甚至喊他“老爷爷” ,创下了两年 (1657、1658年) 中24次登门造访汤若望的记录,有时候甚至在汤家过夜。
汤若望与顺治 鳌拜画像但是顺治帝死后,鳌拜当权,反对西洋学说。
杨光先康熙五年(1666年),回回官员杨光先以传播邪教蛊惑人心、只编200年历隐射朝廷短命,以及为皇子葬礼择日不当造成董鄂妃和顺治帝相继亡故等为由弹劾汤若望,得到鳌拜支持。
于是汤若望、李祖白、宋可成等被钦天监官员(天文学家)被判处斩,钦天监负责人改由杨光先担任,这就是著名的“康熙历狱”案(又称“汤若望案”)。
这时汤若望已经75岁了,并患了中风,说话特别不利索,全程都由他的弟子南怀仁翻译。
判决当天,北京发生地震,宫中突然失火,彗星忽而降落。朝廷开始陷入慌乱,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马上停止处刑。
太皇太后孝庄知道后,前来斥责鳌拜,认为汤若望乃是先帝钦赐的钦天监,纵有过错,也不应动用如此手段。
于是,鳌拜将汤若望释放,但是李祖白等五位钦天监还是被处斩,南怀仁与另外两位传教士利类思与安文思,则惨遭鞭笞和流放。
但这位开创了钦天监历史的老人也终于油尽灯枯,不久就走完了传奇的一生,出狱两个月后,也就是1666年8月15日病死于寓所,时年75岁。
汤若望效力多年,又复衰老,杜如预、杨宏量勘定陵地有劳,皆免死,并令覆议。议政王等覆议,汤若望流徙,馀如前议。得旨,汤若望等并免流徙,祖白、可成、发、光显、有泰皆斩。自是废新法不用。(清史稿,列传59)
四年后,原本以为已经落幕的“康熙历狱”得到了平反。康熙亲政后,主持了御前决斗,让南怀仁重新站上科学的舞台,一起与杨光先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