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福音专辑

十二使徒之六:巴多罗买( 拿但业 )

2018-06-09  本文已影响597人  伊甸之家

十二使徒之六:巴多罗买(拿但业)


主耶稣十二使徒中,出现过成双成对、被介绍过的,有彼得和安得烈,是对好兄弟。雅各和约翰也是天生一对的手足,主还给他们同号一名呢。此外就是“腓力和巴多罗买”是对好朋友。提起巴多罗买,其人其事,似乎无人知晓;前三福音书(马太、马可、路加)及使徒行传的十二使徒名单,都用巴多罗买,独有约翰福音未出现过这个名字,只提起腓力带领一位名叫拿但业的朋友来见耶稣,而这位被称为“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后也被列在主耶稣使徒的行伍中(约二十一2)。为此被公认巴多罗买就是拿但业。巴多罗买是“多罗买的儿子”的意思。拿但业可能才是他的真名,若这说法是正确的,应该称他为多罗买的儿子拿但业。

拿但业Nathanael的含意是“神的礼物Gift of God”必定是出于敬畏神的家庭。主耶稣第一个神迹——水变酒,是行在他们的家乡(约二1)。有传说:这娶亲设喜筵的家庭,是拿但业所熟悉的,甚至认为拿但业就是那娶亲的新郞呢!自然这是一些无确据的推论而已,不足为定论。但可确定他不是个渔夫,可能是位经营果园的农家子弟。生性沈静,富于思想、当他被引见耶稣时,主耶稣说出“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约一43-51)这段简短对话式的记录,是了解这位少为人知的使徒最宝贵的资料。可从中追寻到:这位称为拿但业的巴多罗买一点背景与心性,也静听他有什么话向我们说:

一、读经求甚解——由藐视转为信服

这位使徒很可能从幼就受过良好宗教教育,对圣经并不陌生。旧约摩西律法,和众先知的预言,也有相当的认识。与朋友交谈也许常引圣经所记为话题,所以当好友腓力遇见耶稣后,转告他:“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说得那么直接简单,不必加以解释注明,可见拿但业一听就明白,然而所得的反应,不如腓力所想像的。显然,拿但业是有圣经知识,却不深入,才会说出“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么?”他会想,弥迦先知是预言过,伯利恒将来要出一位掌权者(弥五2),却没有先知提过拿撒勒会出大人物。何况是弥赛亚?为此,拿但业接受不下。他对圣经读得不错,可惜不求甚解,未能将全部真理融会贯通。他只懂得字句,却不领会精意,以致是非分不淸,真假辨不明。以主观的见闻代替客观的启示,是无法接纳超越理性的事实。

“约瑟的儿子”:约瑟是谁?只是一个低层社会的穷木匠。“拿撒勒人”:拿撒勒是什么地方?是加利利省一座贫乏的山城。单凭这两点,谁还能接受腓力所介绍的耶稣?他与圣经所记载的“那一位”根本扯不上关系。

看来是很理智,也合逻辑,有一套大道理,驳不倒的理论。然而这一套与事实不符。

这位依人看来是“约瑟的儿子”,事实他与约瑟并没有血肉的父子关系、当约瑟与马利亚在订婚的阶段,马利亚就从圣灵怀了耶稣,约瑟这个义人原想暗地里与马利亚解除婚约,因他不了解,为什么未婚妻既还没有结婚就怀了孕,是件可耻的事。直到他在异象中得到神的启示,才明白过来,就照吩咐将马利亚迎娶,只是没有与她同房,直到耶稣降生(太一18-25)。可见耶稣成为约瑟的儿子,只是名份上而已,实际上耶稣是“神的儿子”(路一35)。

论到“拿撒勒人”:耶稣只是在拿撒勒长大,他却是生于伯利恒(路二1-7)。正是弥迦先知所预言的(弥五2)。至于(太二23)记载当耶稣从埃及回犹太地之后,“到了一降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里,这是要应验先知所说,他将称为拿撒勒人的话了。”其实旧约圣经并没有这样明文的预言,只有以赛亚书十一章1节提及“从耶西的本必发一条,从他根生的枝子必结果。”其中“枝子”的希伯来文与“拿撒勒”同一字根。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拿撒勒这个地方,而是预言耶稣基督为大卫的后裔。“耶西”就是大卫王的父亲,这是神整个计划的中心。先藉先知预言出来,到了时候事就成了。

读经需读得透彻,务求甚解,否则只是一知半解,就会引人信错,走差路。

我们事奉主,有时会出乱子,或中途退出,半途而废,这与对神的话没有扎深根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事奉主是根于对主的认识,认识主是基于神的启示,神最全备的启示就是圣经。因此圣经是我们信仰最高的权威,基督徒生活最高的准则。就如提摩太后书三章16节所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竟有人想寻求要直接从神那里听见声音,期望神将奇特的启示给他,认为这才算属灵,才是爱主。回头看历史:多少异端,似是而非“别的福音”,正是由此而生,乱真的道理就出现了。拿但业在此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告。

二、信仰求真确——由怀疑到确信

这位多罗买的儿子在寻找“好的”,他对腓力的介绍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拿撒勒不可能有“好的” 当然这是由于自己的成见所造成的,不一定是正确。然而从“好的”观点看,拿但业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不轻易动心,也不随便接纳。在信仰上这是正确的态度,人云亦云,不知所谓,会引进迷信。腓力知此知彼,他了解朋友,也知道如何去帮助他。对一个重理性的人,在他怀疑的点上,给他证实在,就可以引他出迷津,所以腓力要他求证:“你来看”,他不随意接受,也不无理拒绝,他终于来就耶稣。结果不是他看见耶稣,而是“耶稣看见拿但业”。耶稣指着他,道出他内心的实况:“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且进一步说明:“腓力还没有招呼你,你在无花果树底下,我就看见你了。”主耶稣这一句话,将拿但业的心眼打开,心窍通达。他服了,向主耶稣认了:“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原来这“约瑟的儿子”是“神的儿子”,这“拿撒勒人”是“以色列的王”。他认识的比腓力介绍的来得更深切。这过程是由客观进入主观,由听见进到看见。拿但业对主耶稣的信仰,是经过正规的步骤:由怀疑到确信。他亲身经历到这位耶稣,对他那种深切的认识,透澈的了解;不只看见他是坐在无花果树下的拿但业,甚至看淸他是心里没有诡诈的真以色列人。这一位若不是无所不知的神,又是谁呢?拿但业的经历,与以后的撒玛利亚妇人的经历是一样的;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么?”(约四29)

其实,这应该是每一个基督徒应有的见证。不错,信道是从听道来的,我们信是因听了福音,但我们确信,必须要经历福音。这不是只成为我们的知识,更要化成我们的生命,达到“信仰就是生活”的实际。

多少自以为有“信仰”的人,终必灭亡,不是“信”不能救他,而是在“信”上出了毛病。看初期教会的历史,给我们不少的指示,当教会遭受逼迫,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撒玛利亚,腓利宣讲基督大有能力,且有神迹随着他,许多人都信了。那里有一位行邪术的西门“也信了”,也“受了洗”,且“常与腓利在一处”,必定在传福音的工作上有份,似乎是很有事奉的心。可是当他看见腓利行神迹,后来也看见彼得、约翰为人按手,就有圣灵赐下,他心中羡慕极了,竟拿钱向使徒买这权柄。这—来,彼得看出他的惨状,指着他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并说“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徒八9-13;18-21)西门是“信”,却是“灭亡”。相信今日在教会中有不少的“西门”,将理智的认识,当作内心真正的接受,这种信仰是只停留在客观的理论上,只有知识,没有虚心接受这位生命之主,与他建立生命的关系,这样的“信”,不是真确的信仰。(雅二19)。雅各指出:“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在使徒行传第八章26-40节提到另一位,也是腓利带领信主的,这位非洲埃塞俄比亚女王的财务大臣,在回程的车上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念到(赛五十三7-8),他不明白何所指,腓利在圣灵引导之下,就近他去,并向他解释,将耶稣基督介绍给他,他一面听,内心一面受感动,他由饥渴而领受,他的心为耶稣而开,接受耶稣为救主。由于他内心的转变,就请求腓利为他施洗,腓利认真的考问他:“你如果真心相信,就可以接受洗礼。”他的回答是:“我信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现代中文译本)腓利就为他施洗。这位财务大臣的信仰是真确的,他主观经历了客观的真理。真心相信耶稣,就享受到赦罪的喜乐。因此当他受洗之后,“就欢欢喜喜的走路。”里面改变了,外面也转变,生命更新了,生活也更新。这正是拿但业所要的“好”,也是“真”,他得到了。从他没有诡诈的心里发出的呼声:“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他不只找到好、找到真、他也接受了好、领受到真。主耶稣也接纳了他,并呼召他作门徒,最后也挑选他为使徒。

三、灵命求进深——由自我到无我

这位使徒开始信得很单纯,那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并未经奇特的历程,他只走近耶稣,主耶稣也只说一句话,就叫他放弃前嫌;由藐视转为信服,连耶稣都表示诧异。当他接受耶稣是神的儿,是以色列的王,主耶稣反问他:“因为我说在无花果树底看见你,你就信么?”的确,若按拿但业的本性,似乎难理解,一句这么简单,甚至毫无根据的话,就打动他那固执的心?若不是圣灵动的善工,无法解释。主的话大有能力,连当时的宗教领袖们都公认的。正因这缘故,招致他们对主的妒忌与反对。当主耶稣开口教训人的时候,众人都希奇,因为他所讲的,是有权柄的。拿但业的本性,被主话语的能力击碎了,他谦卑下来,虚心接受这位曾被他瞧不起的耶稣。他降服在主耶稣大能的手下,承认自己的悖逆无知、骄傲败坏、让这位神的儿子作主,这位以色列的王掌权。这种生命主权的转移,就是“悔改”的真意,从“自我”为中心转到“忘我”、“无我”的境地。

从此,拿但业这位巴多罗买再无发言,他默然地跟从这位生命之主。福音书再没有提起他,只把他的名字列在十二使徒中。自然那是经过主耶稣整夜祷告后,从众门徒中挑选出来的。巴多罗买是十二使徒中沉默使徒之一,然而他的灵命却是活泼的,主耶稣从也的单纯信心中,看到他属灵境界的另一层面,就是:“你将要看见比这事更大的事。”他以单纯的信心接受主得生命,也以坚强的信心依靠主得丰盛的生命。主指那“更大的事”,就是“将要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这是约二千年前,他们的祖宗雅各在旷野枕首于石,神给他的一个梦境(创二十八10-17)。那是一个立地顶天的梯子,将天地连接起来,是条通天的道路。从前他们的祖宗对神的观念,认为神是高高在上,需要天使往来于神人之间;一面将人的心愿呈报给站在梯子上头的神。一面将神的心意传达给地上的人。如今可不必藉着梯子了,这位道成肉身的“人子”基督。他是神与人的交汇处;他将神带到人间,也将人带到神前。神的真实在他身上可领会到,人的问题从他得到解答。他正是雅各梦中的天梯所预表的,他才是真正的天梯。拿但业蒙了选召,三年多来紧随主脚步,必定体验到主这句话的真实:“看见天开了,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他必是运用他沉思默想的工夫,将主耶稣所讲、所行、所作、铭刻在心。

拿但业虽然不像彼得、约翰,那么出色。然而他的属灵生命并不肤浅,主耶稣能在开头时向他说这样的话,必是说明他在灵程上的登高与进深。从那三把剥皮刀的标志,就知道他的结局;古代基督教的图画,描写拿但业是活生生地被剥皮而死。传说他为了这位神的儿子、以色列的王,也就是他追随的主耶稣基督,到过印度传道,后来在亚米尼亚为福音而流血。他事奉主,忠心至死。这位使徒成为殉道者:他为主活,也为主死。

我们呢?说是殷勤服事主,并没有到流血的地步。有时竟会因多流一滴汗而埋怨,多流—滴眼涙而灰心。我们说爱主,却经不起人的一些批评与论断,还谈得上为主受点苦,忍受一点恨吗?一点点的挫折,就将起初的爱心收回,这样的事奉,主会满意吗?事奉主不是用我们的本能与纯粹的感情,那是脆弱经不起考验的,必须是用生命与属灵的理智,对主有更多的认识,才有更深的爱。对主有更大的信心,才有更好的事奉。出于血气的热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历史的教训明示:

看摩西虽有心解放自己的同胞脱离苦境,但血气方刚,动手打埃及人,误害人命,迫使自己逃命。神让他在旷野与羊群为伍,四十年的岁月,磨炼他、造就他、成为可用的器皿,最后打发他回到埃及,将神的百姓带出来。那时他谦卑下来,自认不配:“主啊,我本是拙口笨舌的”(出四10)。当他自以为“我能”的时候,正是他无能的时候。反而当他自知无能的时候,才是真正被任用的时候。不是才能的问题,是属灵生命的问题。

再看彼得吧,他曾向主夸口:“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二十六33)。的确有大丈夫的气魄,将自己看得比谁都强,但主坦诚道破他:“我实在告诉你,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主耶稣最了解他,只是彼得不认识自己,以为自己行,结果被主言中了;三次在众人面前不承认主,这是彼得爱主的实况。后来,他想起耶稣的话,就出去痛哭。彼得应该哭,也幸亏他会哭,才把自己挽回。

最可怜的,是有人向主表错情而不知道,且一错到底,像加略人犹大,用亲嘴的记号卖耶稣,以爱吻的行动将爱他的主出卖,这是最阴毒的行为。

其实我们有时不知不觉也陷入此覆辙,以为自己在为主大发热心,却不知委实令主伤心。直到彼得被圣灵充满,属灵的生命强盛起来,他爱主,事奉主,且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为有福(彼前四14)。一生忠贞不渝地跟随大牧人主耶稣的脚踪行。如此的事奉,正是生命的事奉。

读经求甚解,信仰求真确,灵命求进深,都是这位名为拿但业的巴多罗买无声的教导。许多无声的训诲,比有声的教训更有力,更深刻。让我们承受这一份“神的礼物”——拿但业,而得教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