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儿童的道德基础,了解后让你做明白父母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力老师

Hey,baby

“江湖传闻,有个津津乐道”

...

案例一

火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在卧铺席上爬上爬下。几次攀爬后,他的妈妈开始制止他:“听话,下来!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句话并没能阻止孩子的行为,对攀爬的需求使他忽略了母亲要抛弃他的威胁,仍然开心地探索着。

就在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乘警。

爷爷赶紧说:“看,再不下来,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

孩子立刻紧张地坐在了铺位上,放弃了攀爬。

在我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定会这样攀爬,这是他心智成长的需求,活动是他智能运用的一部分。火车有三个不同高度的铺位, 每攀爬一层都是一种心理挑战,同时也会带来一种空间的新感受。

一般情况下,只要别人同意,孩子是可以这样活动的。

但是,孩子的攀爬行为很可能给父母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很多父母不容许孩子攀爬, 并不是因为孩子打扰了别人,而是他不愿意让孩子发生危险。

案例二

在我们的训练里,一位父亲既无奈又骄傲地告诉我,一次他严厉而粗暴地谴责他的孩子,在他发完火后孩子对他说:“爸爸,你的坏脾气解决问题了吗?”

然后孩子继续说:“能不能换一种方式?”

这个孩子,遵守了这样一条规则:粗野的行为不能有。

在实行了这个规则的幼儿园生活中,孩子显然体验到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规则使他超脱了对父亲的恐惧,跳到局外来观察父亲。

其二,他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沟通模式,这种模式一定会为他以后的发展打开通道。

规则对于保护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给孩子一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尽管有时并非故意。

但对于一个0~6 岁的孩子来说,需要建立哪些规则?

什么样的规则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生都适用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许多成人不约而同地给孩子定了这些“规则”:

“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

“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

“乖,不要弄脏手。”

“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

“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

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常常限制着孩子,并可能威胁着他的成长。

儿童在这些规条面前会感到无所适从,会认为一切都处在危险之中。

这时事件本身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无法判定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是安全的。

这样,危机感就变成了他生活中一个随机性的东西,安全感就丧失了。

随着儿童的成长,这些“规条”有的内化成了儿童人格的一部分,有的则慢慢被废弃掉。

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公共场所写着一些对成人的要求:

不要随地吐痰、请记住冲厕所……这些最基本的规则在成人的世界里被称为最基本的素养和素质。

没有建立起规则的成人正是由于没有基本的素养,又在接着影响下一代。

事实上,真正的规则应该是从人性的根基上奠定起来的,是一生都需要遵守且不需要更换的。

帮助儿童建立的规则将奠定他一生的道德基础。

它必须符合人性、符合社会文明,无论在什么环境、什么文化中都应该遵守,并且要根据孩子的成熟状态,在孩子有能力做到的情况下,逐步实施。

对于0~6 岁的孩子来说,实际需要建立的规则并不多。我们在从事教育的这些年中,总结了以下的5 条,可以帮助儿童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化的秩序: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不可以打扰别人;

2. 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5.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End.

文章摘自——范津导师家庭教育系列书籍之《家庭教育孩子的幸福》

作者简介

有北美移民经历,专注心理学研究十年以上,心理治疗技术涉及家族系统排列、NLP、完形、萨提亚、催眠、精神分析等,结合东方儒释道,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范津导师作为一名卓越的训练师,怀有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家庭教育事业的热爱,在全国主持过数百场父母成长系列训练及青少年心态素质系列训练。帮助过千万家庭的成长幸福。

范津导师,多年致力于为中国人的幸福做贡献,让青少年的生命更有意义。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