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企业要有营销策划
![](https://img.haomeiwen.com/i5451798/3246ae8f3ea0fa61.jpg)
话说两个男同学同时喜欢上一个女孩,第一个男孩一上去就表白,结果把女孩吓跑了。第二个男孩跟着女孩去图书馆看书,在女孩正准备离开的时候,上前搭讪:同学能借我10块钱吃面条吗?钱包丢宿舍了,这是我的学生证,你给我手机号,回头还你钱。女孩想了想说:行吧。正掏钱时,男孩又说:要是能借20,我请你也吃一碗。结果,两个人就这么好上了。
“营销的目的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第一个男同学过于直来直去,虽然很坦诚,有一说一,但大多数女孩都不吃这一套,所以遭到拒绝。第二个男同学能够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场景,合理构筑体验,让女孩一步一步走入了他“剧本”。两个男同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差别在于实现目标的方法。一个好比是给予自身产品的“推销”,而另一个则是面向客户的“营销”。推销看重的是眼前利益,侧重点是把产品推给顾客;而营销则是关照全局利益,侧重点是把客户拉向自己。
彼得德鲁克说:营销的目的就是让销售变得多余。意思是,如果“拉”的工作做好了,“推”的工作根本没有意义。可见,从长远来看,营销思维更为高级。
“让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那才叫高水平输出。”关于文化输出方面,我们认为的中餐、武术、春节、鞭炮等等,其实只是“文化产品”而已,并不能代表文化本身。输出这些缺少文化内核的“产品“,充其量算是推销的方法,顶多只能满足了西方人的好奇心,而无法真正得到文化认同。只有进了一家门,成了一家人,在一口锅里吃饭,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增进了彼此的认同,你说的话对方才会听。而这些靠文化推销是做不到的,需要借助营销的方法,从全局出发,把对方拉过来、请进来、留下来,让文化的种子在彼此心中慢慢地生根发芽,待以时日,必将会结出高度认同的文化果实。
有个专门研究中国的欧洲学者,中文名叫吉博明(Diego Gilardoni),还提出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视角 [2]。
中国人特别擅长把看上去矛盾的、对立的东西综合起来看待。对西方人来说,对就是对,跟对的相反的就必定是错的 —— 但是中国人讲“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反的两个东西可以共存。
如果你认为这个制度就是好,那你为啥要搞“一国两制”呢?中国人就这么厉害,一国两制是大智慧。
中国人能从坏事中看到好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国人还能从“危”中看到“机”。如果中国人是一台电脑,它永远都不会死机。中国人的这种能力,再加上全局思维和实用主义,你说是不是特别适合解决复杂和棘手的问题呢?
中国人还能从长远考虑问题,动不动就弄个什么“百年大计” —— 而西方领导人通常只考虑自己任期之内的事情。中国人的执行力强,说干什么事儿就干了。中国人喜欢新东西,高科技不是最新的不干。中国人重视学习和教育,你这个东西要是真好中国人就真学。中国人不讲家庭出身,阶级意识比较淡化……
这些,才是现在很多外国人羡慕中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