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light写作打卡~w15)是时候解锁年少时的那颗“玻璃心
这几天,大学时代参加过的一个社团的微信群里,一位有心的小伙伴陆续贴出了那时候大家一起创办的社团内刊中的许多内容。原本只在每年年会前后才会活跃一阵的群,一时间又热闹了起来。看着那黑白油印的图片和文字,仿佛一缕墨香幽幽而来,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是满满的一波回忆杀。
在那么多篇文章里,惊喜地发现了好几篇署着自己的名子,才猛然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是此刊物的积极供稿人呢。实在回忆不起来具体内容了,想着念书的时候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不会都是些幼稚可笑的无病呻吟吧。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点开了大图。
读着一行行天马行空的文字,那个远去了的十七八岁的自己终于渐渐清晰起来。原来在那时候,一花一叶一树一草都是心情,一阵风一滴雨一本书一首歌皆可成文,书面语称为“多愁善感”,流行词叫作“玻璃心”。
站在又一个十七岁之后,面对往昔的自己,犹如面对着最熟悉的陌生人。忽觉年少时的自己有点可笑,可回头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又觉得实在可悲。
* * * * * * * * * * * * * * * * * * *现如今“玻璃心”这个词似乎妥妥的是个贬义词,但我却觉得她并非一无是处。玻璃既可以倒映出世间万物,还能够折射出七彩光芒,玻璃心是丰盛和斑斓的。但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易碎,这就是很多人拒绝她的原因吧。还有一些人爱她的绚烂,却又害怕她碎成一地,就用铁皮外壳将她长久地封印起来,比如我。
人的七情六欲与生俱来,“喜怒忧思悲恐惊”构成了生而为人的独特体验。但纵观“七情”中不容易担负的占了大半,而现实中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谁没有遭遇过不愿遭遇的事?谁没有爱上过不该爱的人?谁没有犯过无可挽回的错?诸如种种的确让人很痛。
于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为了可以好受一些,选择屏蔽当下的感受、隔离真实的情感、否认既成的事实,代之以麻木不仁、玩世不恭、视而不见。铁打的外壳确实能换来内心的一时舒坦,但久而久之,也将毁灭她幻化光彩的能力。
前不久参加的一次完形工作坊中有一个环节,导师要求每个人静坐感知自己的身体并试着描述出来。在静坐的整个过程中,我的思绪没有一刻能够停下来。而在之后的描述中,导师也明确的指出,我所说的全部都是认为,没有一点感受。一个对自身都丧失感觉的生命和槁木还有什么区别?好在那一刻,我还能感觉到震惊和恐惧。
感知自己都已经变得如此困难,更遑论去感同身受他人了。别人抛来善意时,是感受诚意还是判断真伪?向人施以援手时,是发自肺腑还是权衡利弊?投入一段关系时,是追随感觉还是计算得失?不是说用头脑行走世间有错,只是如果思维完全替代了感受,人活一世还有什么趣味可言。
* * * * * * * * * * * * * * * * * * *
其实每个人在还是小婴儿的时候都拥有着超强的感受力。只是随着逐渐长大、思维和语言的日益发展,我们习惯了用简单粗暴的“认为”来替代费心费力的“感觉”。惰性也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都想走捷径,这也无可厚非。
只不过人生本就是个圆,当我们一路向前离原点越来越远,却终会有感觉不妥而选择调头的那一天。正如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说:我们不该停止探索 ,一切的探索终将到达我们开始的地方,并首次认识那个地方。
不懂得回望的心灵注定荒芜,不知道来路的人生没有归途。早日丢掉那个阻隔一切的铁皮牢笼,释放心灵去找回最初的感受力吧。
没有了铠甲,也就无所谓软肋。当允许每一种感受真实地临在、静静地流淌、慢慢地穿越,你会发现人心即便真是玻璃所做也不至于一碰就碎。那些细小的裂痕其实无伤大雅,反倒是每一次真切的体验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假以时日,解除了封印的玻璃心终将化为一池净水,即使被扰动也能很快恢复平静,没有什么能阻碍她倒映出世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