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名家写作课堂每天写1000字

解读《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历程,跟着路遥先生学写作

2016-03-03  本文已影响3743人  小潘安的武侠

记得初次读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字的小说时,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了,毫无理由的爱上了它。在这部1991年3月曾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路遥全景式地展现了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又通过对年轻人性格、形象、生活的细致刻画,反映了新时代下年轻一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读来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现实主义小说,路遥从开始创作到完成,整整用了十年时间,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我们可以从《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路遥《平凡的世界》的创作随笔,来了解路遥的整个创作心路历程和其间的曲折困难,体味这部巨著诞生的不易。同时,从中汲取小说创作的基本思路和写作方式。

要想了解《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我们首先解读一下《早晨从中午开始》这部随笔的书名的含义,用路遥在书的开头的话来说就是:“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是的习惯。""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可见,作为一位外表光鲜的作家,路遥在创作过程中常常是彻夜不眠的,当多数人进入梦乡时,写作才刚刚开始,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好了,闲话休叙,书归正传,让我们正式进入《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的解析中。

1.《平凡的世界》创作背景

路遥之所以想要创作这部小说,是因为遇到了”一夜爆红的麻烦“,当时路遥的小说《人生》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读者的来信、陌生人的登门拜访、电话电报不断、亲戚上门求工作等等一系列浮华喧嚣纷至沓来,使路遥不胜其扰,还有许多人认为《人生》是他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而路遥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他的一个再也跃不过的横杆。因此在此种背景下,为了摆脱俗世的虚名浮利也为了向更高的”高度“挑战,于是路遥有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想法。

2.《平凡的世界》框架及时间跨度

框架是三部,六卷,一百万字。

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近百人左右。

3.《平凡的世界》的构造方式

路遥用了当时不被看好且已过时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构造作品,路遥解释到:“虽然这种冥顽而不识时务的态度,只能在中国当前的文学运动中陷入孤立境地。但我对此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强大,更振奋。毫无疑问,这又是一次挑战。是个人向群体挑战。而这种挑战的意识实际上一直贯穿于我的整个创作活动中,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是这样,《在困难的日子里》也是这样。尤其是《人生》,完全是在一种十分清醒的状态下的挑战。”

4.《平凡的世界》具体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一个大量读书过程。路遥阅读了许多长篇小说,尤其是尽量阅读、研究、分析古今中外的长卷作品,同时也读其它杂书,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和宗教著作等等。另外,还找一些专门著作,农业、商业、工业、科技以及大量搜罗许多知识性小册子,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并且在阅读的基础上试着把这些千姿百态的宏大建筑拆卸开来,努力从不同的角度体察大师们是如何巧费匠心把它们建造起来的。而且,对某些著作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5.《平凡的世界》背景材料准备

根据初步设计,这部书的内容将涉及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五年十年间中国城乡广泛的社会生活。于是,路遥找来了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计本。一页一页翻看,并随手在笔记本上记下某年某月某日的大事和一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在得到大量资料后,路遥又带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社会人情,积累了许多一手资料。为这部巨著的写作,夯实了基础。

6.《平凡的世界》人物主流

这部作品的结构先是从人物开始的,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到一个群体。然后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群体与群体的纵横交叉,以最终织成一张人物的大网。在读者的视野中,人物主流有三条,即分别以孙少安孙少平为中心的两条“近景”上的主流和以田福军为中心的一条“远景”上的主流。这三条河流都有各自的河床,但不时分别混合在一起流动。而孙少平的这条河流在三条河流中将处于最中心的位置——当然,在开始的时候,读者未见得能感觉到这一点。

7.《平凡的世界》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作亦如此。路遥认为:”在长卷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应该尽可能早地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完成他们。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如果早一点出现,你随时都可以东鳞西爪地表现他们,尽管在每个局部他们仅仅都能只闪现一下,到全书结束,他们就可能成为丰富而完整的形象。除过一些主要的角色,大部分人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的描写来完成的。让他们早点出现,就可能多一些丰满。怎样在尽可能少的篇幅中使尽可能多的人物出场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必须找到一种情节的契机“为此,路遥考虑了很久,利用王满银贩老鼠药的事件解决了这一难题,大约用了七万字的篇幅,使全部主要的人物和全书近百个人物中的七十多个人物都出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基本避免了简历式地介绍人物,达到了让人物在运动中出现的目的,并且实初步交叉起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关系。

8.《平凡的世界》开始阶段

开头。这是真正的开头。写什么?怎么写?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第一个字,怎么写?路遥想了很久,也写了很多草稿,然而都不满意,后来路遥冷静地想一想,认为”失败主要在于思想太勇猛,以致一开始就想吼雷打闪。其实,这么大规模的作品,哪个高手在开头就大做文章?瞧瞧大师们,他们一开始的叙述是多么平静。只有平庸之辈才在开头就堆满华丽。记着列夫·托尔斯泰的话,艺术的打击力量应该放在后面。这应该是一个原则。为什么中国当代的许多长扁小说都是虎头蛇尾?道理应于此。这样看来,不仅开头要平静地进入,就是全书的总布局也应该按这个原则来。三部书,应该逐渐起伏,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地前进。黑暗中似有一道光亮露出。“于是开头便顺利开始了:”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9.《平凡的世界》中间阶段

路遥认为:”任何作战过程中的中间部分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它是胜败的关键。比如足球比赛,最艰难的争夺也在中场。在现代足球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队都把主要的力量投放在中场。如果中场部分是弱的,那么前锋即使有天才表演也常常抓不住致胜的机会。长卷小说中的一种现象是,有特别辉煌的开卷和壮丽的结束,但中间部分却没有达到同样的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读者带来难言的遗憾。““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第二部是桥梁,但不能成为一种过渡。它更应该在正面展开尽可能宽阔的冲突,有些人物甚至在第二部就应基本完成他们的“造像”。人物关系之间和人物自身的心理冲突大规模地交织在一起,其纷繁错综有点“会战”的性质。在一片纷乱中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来进行。精心地组织“混乱”。审慎地挽结并梳理网结,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以更大的勇气投入。在一些上下都平坦的道路上故意为自己投置似乎不可逾越的障碍。之后,经过巨大繁复劳动和精神折磨仍然能穿过去的地方,就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成果。”

10.《平凡的世界》结尾阶段

由于前两部的创作,写第三部时,路遥已经感到了某种“经验”,而且到了全书的高潮部分,也到了接近最后目标时刻,因此情绪格外高昂,进入似乎也很顺利。在写完的那一刻,他什么也没有想,只记起了杰出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以上我只是简单框架式的解构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过程,让爱好写作的书友们了解一点路遥的创作之路。至于创作期间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困难,就没有一一展开写出来,虽然写作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然而这过程不也痛并快乐着么,用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望大家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