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唐诗三百首》中国诗词大会读书

精读《唐诗三百首》036:贺知章《回乡偶书》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58人  谢小楼

01

今天我们要精读的唐诗,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人人都能背的唐诗,诗的意思也人人能懂,但是诗中的一个字,读法却极具争议,至今也很难有定论。

0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是组诗,诗共有两首,此为第一首,诗写于贺加章八十六岁辞官归乡之时,此时,诗人已经离开家乡五十多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诗人无限感慨,于是写下这两首千古名篇。

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得很偶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老,容颜变老;大,年龄变大。贺知章再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

我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如今已是迟暮之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乡。我家乡的口音虽然还没有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稀少。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笑着询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家乡的小孩看到我都不认识我,还笑着问:客人,你是从哪里来?

03

这首诗,意思很好懂,但其中第二句的“衰”的读音,却让人很头疼。

“衰”字,有两个读音:

一是“shuāi”,在诗中可作衰老、衰白讲,似乎很贴切,今音读起来还很押韵,然而,在中古音中,这个读法是在脂韵,而“来”是在咍韵,根本不押韵。

二是读作“cuī”,这个读法在《广韵》中有两个韵部:一是楚危切,支部,意为减少;二是仓回切,灰部,意同縗,是指古代的一种丧服。

按《广韵》规定,“支脂之”韵可通押,“灰咍”可通押。如果按照诗的意思来说,“衰”字,要么是“支”韵,要么是“脂”韵,但是这样一来,就不能与“咍”韵的“来”字押韵,贺知章是进士出身,断不能作出一首不押韵的绝句来。如果按照押韵的要求,将“衰”读成“灰”部的“衰”,韵是押了,但意思上又说不通。所以,这首诗中“衰”字的读法很让人头疼。

不过,目前在学校的教材中,诗中的“衰”字注音都注成“cuī”,我们也暂且这样读吧。

04

读音的争议,且让学者去探讨,我们来欣赏诗的内容。

这首诗内容浅白,很容易懂,不过,诗的佳妙之处,仍需细细品味。

元代杨载《诗法家数》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便是如此,但起承二句,虽是平直从容,却也有深邃的内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起承二句,每句都有变与不变的对比。第一句,家不变,诗人从少小变成了老大;第二句,乡音不变,而诗人的鬓发变白变少。

一个人离开家乡五十多年,口音总会产生一些变化的,而诗人却乡音无改,说明诗人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感情,刻意保持着自己的口音,来维系自己与家乡的联系。

这两句,通过变与不变的对比,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也表达出了诗人对家乡的常常深情。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诗的第三句,便体现了绝句的宛转工夫,诗人没有继续表达自己的感慨,而突然转入一个儿童知问的生活场景。诗人离开离开家乡太多年了,回来时家乡的小孩都不认识他,还笑着问他:客人,你是从哪里来呀?

这一转,诗从平直的叙事转入了一个戏剧性的场景中来,“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是平淡的一问,但一个“客”字却深深击中了诗人的内心,诗人本是家乡之主,如今却成了家乡之客,儿童嘻戏的场景虽然喜闹,诗人的内心却无限凄凉。

这首诗,平实的叙事中蕴含着无限的感慨,嘻闹的场景背后是无限的凄凉,所以这首诗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千百年后的今天再读,依然心有戚戚。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36:贺知章《回乡偶书》

附《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