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风格(5)——类

2019-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Leung_ManWah

一、类应该短小

类和函数一样应该短小。对于函数,我们通过计算代码行数衡量大小。对于类,我们采用不同的衡量方法,计算 权责

类的名称应当描述其权责。实际上,命名正是帮助判断类的长度的第一个手段。如果无法为某个类命以精确的名称,这个类大概就太长了。类名越含混,该类越有可能拥有过多权责。例如,如果类名中包括含义模糊的词,如 Processor 或 Manager 或 Super,这种现象往往说明有不恰当的权责聚集情况存在。

1.1 单一权责原则

单一权责原则(SRP)认为,类或模块应有且只有 一条加以修改的理由。该原则既给出了权责的定义,又是关于类的长度的指导方针。类只应有一个权责——只有一条修改的理由

public class SuperDashboard extends JFrame implements MetaDataUser
{
    public Component getLastFocusedComponent()
    public void setLastFocused(Component lastFocused)
    public int getMajorVersionNumber()
    public int getMinorVersionNumber()
    public int getBuildNumber()
}

上述 SuperDashboard 类有两条加以修改的理由。首先,它跟踪大概会随软件每次发布而更新的版本信息。第二,它管理 Java Swing 组件(派生自 JFrame,顶层 GUI 窗口的 Swing 表现形态)。每次修改 Swing 代码时,无疑都要更新版本号,但反之未必可行:也可能依据系统中其他代码的修改而更新版本信息。

鉴别权责(修改的理由)常常帮助我们在代码中认识到并创建出更好的抽象。可以轻易地将全部三个处理版本信息的 SuperDashboard 方法拆解到名为 Version 的类中。Version 类是个极有可能在其他应用程序中得到复用的构造!

public class Version
{
    public int getMajorVersionNumber()
    public int getMinorVersionNumber()
    public int getBuildNumber()
}

再强调一下:系统应该由许多短小的类而不是少量巨大的类组成。每个小类封装一个权责,只有一个修改的原因,并与少数其他类一起协同达成期望的系统行为。

1.2 内聚

类应该只有少量实体变量。类中的每个方法都应该操作一个或多个这种变量。通常而言,方法操作的变量越多,就越黏聚到类上。如果一个类中的每个变量都被每个方法所使用,则该类具有最大的内聚性。

一般来说,创建这种极大化内聚类是既不可取也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内聚性保持在较高位置。内聚性高,意味着类中的方法和变量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成一个逻辑整体。

如下 Stack 类的实现方法。这个类非常内聚。在三个方法中,只有 size() 方法没有使用所有两个变量。

public class Stack
{
    private int topOfStack = 0;
    List<Integer> elements = nes LinkedList<Integer>();

    public int size()
    {
        return topOfStack;
    }

    public void push(int element)
    {
        topOfStack++;
        elements.add(element);
    }

    public int pop() throws PoppedWhenEmpty
    {
        if(topOfStack == 0)
        {
            throw new PoppedWhenEmpty();
        }
        int element = elements.get(--topOfStack);
        elements.remove(topOfStack);
        return element;
    }
}

保持函数和参数列表短小的策略,有时会导致为一组子集方法所用的实体变量数量增加。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意味着至少有一个类要从大类中挣扎出来。你应当尝试将这些变量和方法分拆到两个或多个类中,让新的类更为内聚。

1.3 保持内聚性就会得到许多短小的类

仅仅是将较大的函数切割为小函数,就将导致更多的类出现。想想看一个有许多变量的大函数。你想把该函数中某一小部分拆解成单独的函数。不过,你想要拆出来的代码使用了该函数中声明的4个变量。是否必须将这4个变量都作为参数传递到新函数中去呢?

完全没必要!只要将4个变量提升为类的实体变量,完全无需传递任何变量就能拆解代码了。应该很容易将函数拆分为小块。

可惜这也意味着类丧失了内聚性,因为堆积了越来越多只为允许少量函数共享而存在的实体变量。如果有些函数想要共享某些变量,为什么不让它们拥有自己的类呢?当类丧失了内聚性,就拆分它!

所以,将大函数拆为许多小函数,往往也是将类拆分为多个小类的时机。程序会更加有组织,也会拥有更为透明的结构。

二、构造函数

2.1 总述

不要在构造函数中调用虚函数,也不要在无法报出错误时进行可能失败的初始化。

2.2 定义

在构造函数中可以进行各种初始化操作。

2.3 优点

2.4 缺点

2.5 结论

三、结构体和类

仅当只有数据成员时使用 struct,其它一概使用 class

在 C++ 中 structclass 关键字几乎含义一样。我们为这两个关键字添加我们自己的语义理解,以便为定义的数据类型选择合适的关键字。

struct 用来定义包含数据的被动式对象,也可以包含相关的常量,但除了存取数据成员之外,没有别的函数功能。并且存取功能是通过直接访问位域,而非函数调用。除了构造函数,析构函数,Initialize()Reset()Validate() 等类似的用于设定数据成员的函数外,不能提供其它功能的函数。

如果需要更多的函数功能,class 更适合。如果拿不准,就用 class

为了和 STL 保持一致,对于仿函数等特性可以不用 class 而是使用 struct

注意:类和结构体的成员变量使用不同的命名规则。

四、继承

4.1 总述

使用组合常常比使用继承更合理。如果使用继承的话,定义为 public 继承。

4.2 定义

当子类继承基类时,子类包含了父基类所有数据及操作的定义。C++ 实践中,继承主要用于两种场合:实现继承,子类继承父类的实现代码;接口继承,子类仅继承父类的方法名称。

4.3 优点

实现继承通过原封不动的复用基类代码减少了代码量。由于继承是在编译时声明,程序员和编译器都可以理解相应操作并发现错误。从编程角度而言,接口继承是用来强制类输出特定的 API。在类没有实现 API 中某个必须的方法时,编译器同样会发现并报告错误。

4.4 缺点

对于实现继承,由于子类的实现代码散布在父类和子类间之间,要理解其实现变得更加困难。子类不能重写父类的非虚函数,当然也就不能修改其实现。基类也可能定义了一些数据成员,因此还必须区分基类的实际布局。

4.5 结论

所有继承必须是 public 的。如果你想使用私有继承,你应该替换成把基类的实例作为成员对象的方式。

不要过度使用实现继承。组合常常更合适一些。尽量做到只在 “是一个” (“is-a”, YuleFox 注: 其他 “has-a” 情况下请使用组合) 的情况下使用继承:如果 Bar 的确 “是一种” FooBar 才能继承 Foo

必要的话,析构函数声明为 virtual。如果你的类有虚函数,则析构函数也应该为虚函数。

对于可能被子类访问的成员函数,不要过度使用 protected 关键字。 注意,数据成员都必须是 私有的

对于重载的虚函数或虚析构函数,使用 override, 或 (较不常用的) final 关键字显式地进行标记。较早 (早于 C++11) 的代码可能会使用 virtual 关键字作为不得已的选项。因此,在声明重载时,请使用 overridefinalvirtual 的其中之一进行标记。标记为 overridefinal 的析构函数如果不是对基类虚函数的重载的话,编译会报错,这有助于捕获常见的错误。这些标记起到了文档的作用,因为如果省略这些关键字,代码阅读者不得不检查所有父类, 以判断该函数是否是虚函数。

四、声明顺序

将相似的声明放在一起,将 public 部分放在最前。

类定义一般应以 public: 开始,后跟 protected:,最后是 private:。省略空部分。

在各个部分中,建议将类似的声明放在一起,并且建议以如下的顺序:类型 (包括 typedefusing 和嵌套的结构体与类),常量,工厂函数,构造函数,赋值运算符,析构函数,其它函数,数据成员。

不要将大段的函数定义内联在类定义中。通常,只有那些普通的,或性能关键且短小的函数可以内联在类定义中。参见 内联函数 一节。


• 由 Leung 写于 2019 年 11 月 3 日

• 参考:Google 开源项目风格指南——3. 类
    [代码整洁之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