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情层面解析:这三件事让晚年的唐太宗变的消极处世
唐太宗在世五十二年,做了二十三年的皇帝,如果从其十八岁从军开始,太宗共计经历了三十五年的军事、政治生涯。唐太宗一生功绩表现在多个方面:
军事上,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经济上,虽说贞观年间经济尚未达到繁荣的地步,但登上皇位后,唐太宗及时地偃武修文,注重发展经济,确立以农为本的思想,为日后大唐的经济繁荣打下良好的基础;
政治上,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特别是以隋炀帝败亡的教训为镜子,积极改善各方面的关系,极力调和化解社会矛盾,大胆启用人才,使得当时的朝廷人才济济,君臣关系极为融洽,纳谏如流、唯才是用,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此外,唐太宗在官制、科举制度、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在此不一一赘述。
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人物一样,唐太宗一生有一段最光辉的年华,令人遗憾的是,晚年,其政治生活的光环渐趋消失,而原本就存在的阴暗面渐趋扩大,造成了贞观前期和贞观后期政治风气上的差别,而唐太宗本人晚年的骄奢,让后人看到了一位行为前后极不协调的帝王。
晚年太宗的奢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游猎太频”,太宗游猎的地方很多,并不只限于“后苑”,而且是兴师动众、规模宏大,这样不可避免地烦扰百姓;
二、不惜耗费国库积蓄,大兴土木,像洛阳宫、大明宫,飞山宫,翠微宫,玉华宫等,如此劳民伤财的工程都是太宗时期所建,“所费已巨亿计”。
三、对太子的花费不加限制,甚至达到纵容的地步,使“太子发取无度”。嫡长子李承乾7岁立为太子,当太宗发现李承乾并非是他心目中的接班人时,目光转而转向次子李泰,及至太子、次子因太子位之争而东窗事发后,不得已太宗立柔弱的李治为太子,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嫡子们欲效仿当年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只是一个方面,李承乾、李泰成为扶不起的阿斗与太宗的潜移默化和过分宠溺是密不可分的。
晚年的太宗所表现出的“骄”,主要表现不再听取大臣们的劝谏,历史上太宗以从谏如流著称,但说的是前期的太宗,晚年的太宗不仅做不到从谏如流,而且也不似以前在朝堂上作作秀当面接受,事后依旧我行我素,而是当面反唇相讥,说什么“现在天下无事,武备不可疏忽,我只是与常在左右的人猎于后苑,没有一件事烦扰百姓,这有什么关系?”
如果从感情、人性层面上解析,太宗的人格出现近似两极分化的撕裂,行为处世走向消极一面,与以下三件事密不可分:
一、长孙皇后的离世
一千多年来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直是官方和民间双重认可的恩爱夫妻。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唐朝建立的元年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时她就被封为秦王妃。为了丈夫李世民的事业,她在武德末年竭力争取老公公李渊的后宫对丈夫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李世民政变成功之后被立为太子,她也被封为太子妃。李世民即位成为皇帝后13天即册封她为皇后。
长孙皇后在皇后的位置上待了10年,她善于借古喻今,匡正丈夫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想法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她先后为唐太宗生下3子4女。贞观十年病逝。谥号“文德皇后”,后又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
长孙皇后的确是一位充满智慧、荣宠一生、优雅大气与妩媚活泼并存的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念念不忘的爱妻,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
可以说,长孙皇后的离世对李世民是致命的打击,唐太宗后半生再没封过任何女人为皇后,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她,可见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感情。
二、晋阳公主的夭折
除了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的嫡子嫡女外,有关李世民关心关怀其她妃嫔所生皇子的记载几乎没有。
长孙皇后病逝时36岁。基于对皇后思念,唐太宗又做了一件中国历代皇帝谁也没做到的事情: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的幼女晋阳公主和幼子李治。《唐会要》中这样记载:“晋王(指李治)以文德皇后最少子,于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太宗亲自抚养幼子、幼女的用意非常明显:因为爱宠其母,所以亲养其子,并以子思母,借此来慰籍自己苦闷和空虚心灵。
贞观十九年初冬(公元645年),四十八岁的太宗亲征辽东并取得部分胜利后班师回朝,因为没有取得预期成果,这令唐太宗感到十分遗憾,也感到耻辱。他心灰意冷,身体也顿感疲惫。他很快病了,回到长安便躺在了病床上。紧接着,太宗最喜爱的小女儿晋阳公主又不幸夭折,他痛苦万分,竟一个多月不思饮食,终日流泪。
太宗一生征战沙场,见过无数的生离死别,晋阳公主的夭折却令太宗迟迟无法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同时也大大伤害了太宗的身体。
三、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为谋太子位所做出的谋反行为,让太宗心力交瘁,而拥立三子李治为太子是不得已而为之,所有这一切,都让太宗心灰意冷。
年轻时的李世民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他不可能不了解当年的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所做的努力不过是一场徒劳,身体每况愈下的太宗最终迷上了方士们炼制的铅丹,服用铝丹后的太宗脾气更加暴烈,终日心神不宁,每做恶梦惊醒。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的爱将李靖去世,对他打击很大。期间,因服用中天竺国方士炼制的丹药,服后上吐下泻不止,病情突然加重。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
总的来说,晚年的唐太宗,不论在政治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走上了消极的一面,虽说这是中国君王时代的通病,但非要找出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单从亲情层面上来说,长孙皇后的离世带来的感情缺失、晋阳公主的夭折带给太宗心灵的打击与缺憾、新立的太子李治的软弱带给太宗的失望等等因素,为太宗晚年的消极处世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