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读书真的很重要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

悠悠《江河水》,激荡着“伟大心灵的回响”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65人  后窗

当我被一股难以言说的力量牵引着读完由杜卫东、周新京两位作家合著的《江河水》这部七十余万言的长篇小说时,内心掀起了阵阵波涛,久久无法平静。是的,怎么能够平静呢?这是一个好故事,一个搅动了心海的好故事。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那些廉洁奉公者的拳拳为民之心,那些以权牟私者的贪污腐化之心,那些坚守本性的冰清玉洁之心……是的,我在这里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心人性,在故事的漩涡推进中,不同的人心人性层层剥笋般展露在我的面前,或让我热血沸腾,或让我泪眼朦胧,或让我掩卷沉思……

好久没有这样的阅读感受了。它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而复杂的世界,东江港改革、抗洪与上市、文物走私大案……这一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以至于让我感觉远在天边,然而随着情节的深入,疏离感与陌生感渐渐消失了,我的心开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命运的变化而沉浮起落。从这部现实主义小说中,我看到了中国社会改革中上层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智慧、胆识与魄力,他们的责任担当、果敢正义与步履维艰都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这样的阅读感受,源自两位作者高超的小说创作能力。

这部小说从2004年杜卫东老师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大江东去》中脱胎而来。初稿诞生之时,故事的基础性框架已经搭好,但还不具备长篇小说的美学特征,比如,人物形象扁平,情节发展缓慢,没有打动人心的矛盾冲突。退休后,杜老师决定好好写一些自己想写的作品,被搁置了七年的长篇小说《大江东去》重新进入了他的创作视野。与一个人独立创作不同,这部小说的创作非常有特点,为了赶时间,他们采用了流水线式的工作方式,即周新京完成几章,杜卫东改写几章,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稿,周新京老师完成了77万字。杜卫东老师在此基础上删去了48万字,增写了近44万字,对小说的结构、人物关系、故事走向、逻辑链条作了细致的梳理与大刀阔斧的调整,拟定了《江河水》的书名及各章节题目,并对全书的文字作了进一步的打磨与润色。最后的成书是73万字。这种独特的成书方式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是两位作家默契配合、辛苦劳作的结晶。

把前前后后的时间都加起来,称其为“十年磨一剑”一点儿也不为过。当各种各样的感受纷至沓来时,我想谈谈这部小说对三个所谓流行时尚的反拨。

一是对文学界“故事性一强,文学性就掉档”这一流行说法的反拨。

这个说法的流行导致小说创作者对故事性的望而生畏,似乎故事性和文学性真的就是无法调和的两个要素,而《江河水》用它的“惊心动魄、悬念迭生”告诉我们故事性和文学性是可以共存共生的,它彻底打破了这个流行说法对小说创作的禁锢和阻碍。

《江河水》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这个故事具有悬疑小说悬念丛生的特质、具有爱情小说扑朔迷离的特质、具有政治小说正气恢弘的特质,而其文学性也在这些特质的交融重叠中展现出来,使整部小说充满无穷的魅力。当我读到“引子:神秘赌石人”时,我猜测小说是在讲一个赌石的故事,这些人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赌注看得我心惊肉跳,然而,更多的是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个行业的人是怎么生活的,具有怎样的行为举止和人际关系。正在意犹未尽之时,故事戛然而止。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满心困惑没有得到解决,第一章一开篇就是生死攸关的沉船事件。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反映了一个沉船事件,那是用了多少笔墨多少人力物力去呈现的,而这里的沉船事件却只是轻轻一笔,请看原文:

轰隆一声巨响,湘籍货船的船头拦腰撞上了裕泰号,巨大的冲击力使裕泰号横飞出海面,船身呈九十度角猛烈倾斜,然后就像一口倒扣的锅一样,在江面上急速下沉。

顷刻间,江面上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和一片凄厉的呼号………

这段文字充满了画面感,让我想到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时可怕慌乱的场景,人们面临死亡时的惊慌失措,还想到了许许多多沉船事故的惨状,那些鲜活的生命就在这样的事故中猝然离世,而这里,作者用笔极为俭省、克制,但确实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让读者的心紧缩起来,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尽情地填补。裕泰号突然沉没了,上面的人们怎么样了?有没有人员伤亡?沉船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一系列的疑问在我的心中产生了,我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然而接下来小说的叙述节奏又转入了平静的叙述,东江港港口公安局局长江河被程副省长约谈,临危受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公安局长到港务局局长的职位转换,但迎接这位新局长的不是掌声和鲜花,而是裕泰号的沉没……这个门外汉将如何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他将面临什么样的困难?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和伙伴?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就这样被一个个疑问引领着,欲罢不能。这是故事性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性的最佳表现。

二是对“淡化情节,虚化人物,关注自我,面对内心”这一时尚理念的反拨。

虽然这个文学理念很时尚,但对于广大的读者来说,并不能完全认同。读了一部小说,如果没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在心中,就好像没有读过一样。《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水浒传》中的武松、林冲、鲁智深,《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王熙凤,《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娜﹒卡列尼娜,《祝福》中的祥林嫂,《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等等。一部小说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物形象的风云史、陈列史。《江河水》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有生活原型的还是作者“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认识一个人必须要通过具体的动态事件,塑造一个人物同样需要实践本身的考验,通过面对、处理有难度有挑战的或重大或突发的事件,作者为我们塑造了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江河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人公,有胆识有智慧有才艺有正义感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改革浪潮中具有大将风度的英雄形象、传奇人物;沈奕巍是一个智勇双全、正气果敢的年轻人,经受了各种困难的考验,在历练中不断成长、不断蜕变,是每一个有作为有眼光的领导都会重点培养的骨干人才、后备力量,是青年才俊的典型代表。老卢头兢兢业业工作了一辈子,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老一辈英雄形象。丁薇薇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我们看到了她身上的女性之美、人性之恶、对爱情的执着坚守,对金钱的贪得无厌,对亲情的无原则守候,她给读者留下了复杂的感受,似乎没有办法用一个标准去评价她。是爱?是恨?实在是傻傻地分不清楚。

三是对“弱化道德,解构崇高”这一文学界时尚说法的反拨。

一部小说如果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中某些人的阅读趣味,就会降格以求,难免落入俗套,不过是在众多庸俗文学读物中再添一个品种而已。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正常人的本性,尤其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读者往往对那些单纯宣扬“恶”与“卑微”的小说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江河水》这部小说的美学等级毫无疑问高水准的,其中塑造的众多人物都不是扁平的、苍白的,而是立体的、丰满的。正面人物如江河、老卢头、刘黑子等身上无不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在新东江港的建设事业中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让人禁不住心生敬佩甚至由衷的敬仰。

当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考验东江港的防洪大堤时,为了修建子堤,将懂得地质勘测的老卢头请出来,本以为只要他在斜坡上走一走、动动嘴,指点一番就够了。然而,建在斜坡上的变电站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持续了五六个小时的暴雨使情况变得复杂而危险。老卢头在确定了纵向桩位以后一定要到防洪堤上查看一下,心里才踏实。他下到堤角的洪水里,探明情况正欲上岸时:

突然,他觉得一个巨大的铁箍紧紧箍住胸部,顿时憋闷得喘不上一丝气来,接着就是剧烈的疼痛,他叫了一声“黑子”,身体便向后倒去。

老卢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说出的不是对女儿的叮嘱,而是对子堤修筑至关重要的一句话:“黑子,在这里下钢筋笼……”而此时的江河正发着高烧,头晕目眩。这里的人物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性的美好、善良,用他们的无私奉献告诉我们在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起航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干部、工人、媒体人、后勤保障人员、服务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在不计回报地默默付出。

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的各种服务、福利时,更多地在考虑着自己的感受,从没有感受过他们的辛苦与劳累。当我们的文学作品习惯了用“恶”与“卑微”来影响大众的审美取向时,我们其实忽略的是奉献的大多数、正义的大多数、崇高的大多数。那些看到美、正义、崇高就一口咬定是在唱赞歌、粉饰太平的人,真的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奉献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勾画什么样的生命底色,难道不应该是积极进取的理想主义精神吗?正义、善良、有责任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原则,这部小说通过人物、通过叙事向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

这部小说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与启发,以上只是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我的阅读感受。好的文学作品带给人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濡染与感动,还有灵魂层面的升华。《江河水》这部小说做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