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
直播概要
快思考,慢思考是如何产生的?
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这种判断?
人们是怎样评估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和不确定数量的价值呢?
什么是锚定效应?什么是乐观偏见?这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呢?
著名的“前景理论”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上问题,你会在这次的读书分享的直播中找到答案。
主讲人介绍
姓名:张铭心,坐标:深圳,职业:IE工程师,爱好:篮球、游泳、看书和跑步。希望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007更多的小伙伴一起搞更多的事情!让生活更出彩!
关于本书
《思考,快与慢》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连续20多周蝉联亚马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横扫全球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亚马逊总榜前50名。还记得笑来老师提到的选书的标准吗?没错,就是看这本书的印次,我手上拿到的这本已经是第62次印刷了。单从这一点就充分说说明了这本书的受欢迎程度。书好,是我选择作为分享的重要理由之一。
关于作者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事务教授,拥有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等多个名校的教授头衔。卡尼曼最突出贡献在于,将来自心理研究领域的综合洞察力应用在了经济学当中,特别是研究了在不确定状态下人们如何作出判断和决策。他的研究成果挑战了正统经济学的逻辑基础--理性人假定,并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们在前面对这本书的介绍中说到,作者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作者的获奖,也正是因为他提出了这个理论。那么,什么是前景理论呢?我这里先卖一个关子,我将在后面的分享中详细给大家阐述。
现在我开始分享本书的具体内容。这本的书名叫做《思考,快与慢》。
我准备选取书中三个主题跟大家做分享。请大家参考我现在贴出来的大纲。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要分享的主题:
快思考,慢思考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讲系统1和系统2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以及系统1和系统2两者之间的区别。
那么什么是系统1?什么又是系统2呢?
我们来看书中的定义:
系统1的运作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的状态。
系统2是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耗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中,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作者列举了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例来方便我们理解这两个系统:
系统1,比如:
·确定两个物体的远近
·确定突然出现的声源
·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
·回答2+2=?
·读大的广告牌上的字
·理解简单的句子
系统1的诸多能力当中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就如其他动物的一些本能一样。我们生来就能感知周围的世界,能够认识事物,能够集中注意力,会规避风险,思维时快时慢。大脑的其他思维活动也因长期的训练尔变得快速自主。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查尔斯·杜希格引用科学家的说法:说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一直在寻找可以省力的方式。我由此想到,在系统1中,我们习惯的行为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
系统2,比如:
·赛跑时随时做好起跑的准备
·关注马戏团里的小丑
·在一间嘈杂的、拥挤的房间里关注某个人的声音
·判断声音是否表达惊喜
·保持比平常块的步行速度
·数出某文章中某字母A出现的次数
……
系统2的运作是高度多样化的,但所有的这些运作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需要集中注意力。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始终如一的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耗费精力。
系统1是悄无声息的,是潜意识的,具有卓越的联想能力,能同时激活多个联想对象。这导致我们的行为会不自觉地被环境中的信息所影响,我们的认识也会不自觉的被自己的行为影响。简而言之,我们无意识的被自己的联想所操纵。
系统2参与那些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认知紧张。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认知紧张,都有可能将系统2调动起来。例如改变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使人们不再随意的凭直觉做事,而是转向更加专注的分析性思维中。
我将上面所讲的内容归纳成了下面这张对比图,大家可以结合这张图去理解我刚才所阐述的系统1和系统2
那么,了解了系统1和系统2,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或者能够帮助我们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资源,而了解系统2就知道了为什么说注意力是宝贵的。是因为我们脑部思维模式决定了费脑力的活动会相互影响,如果我们想要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需要专注。
以上就是第一个主题的内容:我们简单小结一下,你只需要记住:我们脑部有两个系统:系统1产生快思考。而系统2产生慢思考。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的由来。
好了,稍作休息,我们继续来进行第二个主题的分享:
不确定下的判断
我们所做的许多决策都是基于对不确定事件概率的信念,这些信念通常被表述为“我想是……”“概率是……”“这是不可能的……”等。
那么问题来了:
是什么决定了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这种判断?人们是怎样评估不确定事件的概率和不确定数量的价值呢?
本书的答案是:人们依赖于数量有限的启发式原则,而这些原则能将测量概率以及预测价值的任务简单化,使其成为更简单的判断过程。当然,这些原则在帮助我们简化思考的同时,也会造成系统性的错误,产生许多偏见。
听起来很拗口,对不对?
那么,要理解作者的这段话,我们得先搞清楚两个概念:锚定效应和乐观偏见。
先来说说,什么是锚定效应?
锚定效应
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思考,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例如,你在考虑买房要花多少钱时,会受到报价的影响,同样的房子,如果市场价格高,它就显得比市场价格低时更有价值,即使你决定抵制这个的影响也没用。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我们来看两个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境:
事例1
去咖啡厅或者奶茶店的时候,我们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要大杯还是中杯?
曾经有一次我脱口而出说要小杯,店员礼貌的回答我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小杯。他们真的没有小杯吗?就拿我们熟悉的星巴克来说吧,部分门店确实只配备了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种杯型,但并不是所有店都没有小杯,作为隐藏项目,很明显小杯不是“主流商品”,所以被店员们利用锚定效应很好地藏起来了。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这种先发制人的话术就是设定的“沉锚”,通过设问“大杯还是中杯”而不是直接询问“需要哪种杯型”给出选择的心理暗示,从而引导你的决策。
事例2
我们在淘宝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商品介绍的页面上,划去较高的原价,在旁边给出一个新的较低的价格,原价自然而然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参照物,原价越高,顾客的锚定值就越高。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我们看超市的限购也是这个原理,节日期间货架上限购5件的商品会比其他天不限购的时候卖得更多,设定锚定值比不设锚定值更加有效。对比数据和限购数量都是设定的“沉锚”,更低的活动价格和更加紧张的库存,都能起到促销作用。
也就是说:
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这一效应是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估测的结果和人们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一样。
作者说,两个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产生了锚定效应,即一个系统对于一个机制。
锚定有一种形式,即它是在可以调整时发生的,这也是系统2的一种运行模式。
还有一种是由启发效应产生的锚定,是系统1的自主模式。
我们既然知道了锚定效应的产生机制,那怎样运用呢?
告诉在听直播的男生们一个撩妹的小技巧,怎样成功的约到女神呢?这里就有用到了锚定效应。比方说
快到周末了,你想约女神去吃饭看电影。那你就可以这样给她发信息。我知道哪里哪里有一家特色餐厅,听说那里的菜特别好吃,你是周六有晚上时间还是周日晚上有时间呀?那她就很可能会习惯的回复你说周六或者是周日了。哎,你看,这样说是不是比直接问她什么时候有空会好很多呢?她是不是就容易答应你呢?当然了,这招其实女生也可以用的。那很快就是国庆放假了,大家不妨一试。
了解锚定效应之后,接下来要说的是乐观偏见。
乐观偏见
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世界是美好的,自己的贡献很大的,我们设定的目标很容易实现的。--但是真相呢?但世界没有想象般美好;个人的贡献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大;愿望实现的可能性也没有那么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偏差呢?
是因为我们很容易夸大自己预测未来的的能力而导致乐观的过度自信,从而影响到决策;
乐观偏见也许是认知偏见中最重要的一种。如果你性情乐观,就应该即乐观又谨慎,因为乐观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风险。
针对这种过度乐观所导致偏见的方法一位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提出了“事前验尸”的方法去避免:克莱恩发现组织比个人更能抑制乐观情绪。这个方法的流程也很简单:当一个重要决策还没有正式下达的时候,召集将所有对这个决策有了解的人,开一次简短的会议,会议前提出一个假设:假定在一年之后我们已经实施了现在的计划,但结果惨败,请用5-10分钟简单写下这次惨败的缘由。
根据加里•克莱恩的设想,如果每个对决策有所了解的人,从决策为何失败出发发表看法,那么就像一次验尸,提前将决策里也许过于乐观的地方找出来,这对于减少决策失误十分有价值。
好了,弄清锚定效应和乐观偏见两个概念之后,我们来小结一下第二个主题的主要内容:
1.人们作出的很多决策判断都是依赖于数量有限的启发式原则的。这些原则能将预估概率以及预测价值的任务简单化,使其成为更简单的判断过程,从而让我们更快的作出决策。这些原则在帮助我们简化思考的同时,也会造成系统性的错误,产生许多偏见,比如锚定效应和乐观偏见。
2.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思考,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列举了星巴克“要大杯还是中杯”的话术和商家限时促销的例子。
3.我们在决策时,对决策的高度乐观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基本各占一半。但乐观主义对推动事情的顺利进行肯定是积极的。乐观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书中也介绍了一种克服乐观偏见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事前验尸”。
我们稍作休息之后,即将进入到第三个分享的主题。
前景理论
在开始对作者做简介的时候,我有提到“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曾因这个理论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么,什么是前景理论?
在开始讲解这个理论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做一个互动,现在有两个问题给大家,请大家给出你的选项:
第一个问题有两个选项:
A肯定赢1000元;
B 50%可能性赢得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第二问题是下面这样两种选项:
A你肯定损失1000元;
B 50%可能性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不损失。
你又会选哪一个呢?
第一个问题大多数人选A,第二个问题大多数人选B。
我先不讲解答案,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
什么是前景理论:
我们先了解一下前景理论提出的背景:风险决策的理论从最早的期望值理论,到后来的期望效用理论,但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充分展示了人的决策行为的复杂性,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指导人的行为决策。卡尼曼和我他的搭档阿莫斯在期望值理论和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他们的大量心理学实证研究,于1979年正式提出了新的关于风险决策的理论,这就是前景理论。
曾有一位著名的财经编辑问过卡尼曼,为什么将他们的理论称为“前景理论”,卡尼曼说:“我们只想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名字,让大家都能记住它。”
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因为它说的是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前面我们了解前景理论的定义,下面我们来说一说前景理论的基本原理。
怎么理解这个概念,让我们回到刚才问题的选项。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选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第二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选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真是如此吗?请大家再具体看问题:这两个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是玩了个文字游戏而已。第一个实验中假设你刚刚赢了2000元(以此为参照),那么如果你选了A就相当于肯定损失了1000元;选B“50%可能性赢2000元”就相当于50%可能性不损失钱,“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就相当于50%可能性损失2000元。
是什么让我们在不同的描述下做出不同的选择呢?用作者的答案,以下五个效应来解释最好不过了:
1.确定效应:什么叫做确定效应?就是说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利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2.反射效应:说的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喜好的。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
3.损失规避:就是说大多数人对损失比对收益更敏感,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
4.迷恋小概率事件: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认为自己能中一个大奖。
5.参照依赖:大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考点决定。举例来说,现在有两个选项:“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一年挣7万元”和“其他人一年挣9万元,你一年挣8万”,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
也就是说: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变成了冒险家。反之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继续举例说明:
假设美国正为一场来自亚洲的异常疾病做准备,这场疾病估计会夺取600人的性命。为战胜这一疾病,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假设对方案结果准确的科学估测如下:
情景一:
如果采用方案A,200人会获救。
如果采用了方案B,有1/3的可能会救600人,有2/3的可能一个人也救不了。
你会选择哪个方案?记下你的选择。
情景二:
科学家用不同的框架换了一种说法:
如果采用方案C,400人会死。
如果采用了方案D,有1/3的可能没人会死,有2/3的可能有600人会死。
这时,你会选择哪个方案?
请仔细对比两种说法。方案A和C,方案B和D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但是在第一种获得的框架下,你会更愿意选择确定的选项A;在第二种损失的框架下,你会更愿意选择D去赌一把。方案A和C,方案B和D的实质上也是相同的,只是改变了以下描述方式而已。
但也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形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到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使得在第一种情况下被试把救活看作是收益,死亡看作是损失。
上面这个例子,也就刚好引出了前景理论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书中称之为“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它有什么运用呢?
框架效应
是指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上面的例子说的就是用框架效应助推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框架效应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本质上相同的方案,放置在不同的陈述框架之下,人对其的反应截然不同。
这一招,你可以用向在上级汇报方案的时候:如果从获得和损失两种框架上去考虑自己的陈述方式,你会发现上级最后的决策最终会和你预想的一样,那么你的方案就会被采纳啦!
说了什么是框架效应和它的运用,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分为两个场景。
场景1:
家具商场要收取20元的配送费,直接收取会触发消费者对于损失的厌恶心理,可以换种做法,将20元的配送费增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如果不需要配送,还可以便宜20元。
场景2:
消费者很喜欢你们的沙发,想要买,但是家里已经有了一个,丢掉太浪费了。你可以提出以旧换新的服务,旧沙发抵值800元,这比你直接在沙发上打800块钱的折扣,对消费者来说更有诱惑。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上面这个例子所描述的两个场景,也引出了前景理论里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书中称之为“损失厌恶”
凑巧的是,这个概念也在刘润老师的专栏里讲过。记得是第4讲得到的100元,可以弥补失去的100元吗?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是刘润老师讲的简单生动,所以干脆就引用了过来。
损失厌恶
说的是得到的快乐其实并没有办法缓解失去的痛苦。甚至有科学家研究出来,这种损失所带来的负效用是同样收益所带来的正效用的2.5倍。
举个例子:
老人家想赶走来公共草地上玩耍的小孩子们,于是先后给出10块钱、5块钱、1块钱。最后小孩子们虽然能得到1块钱,但被拿走9块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拿到10块钱的快乐,于是小孩子们再也不来草地上玩耍了。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评价事物时的参照点,就会改变对风险的态度。
这是我们从上面两个概念得到的启发。
总结
总结一下这次分享的要点:
系统1产生快思考。
系统2产生慢思考。
锚定效应告诉我们:人的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便会导致认知惰性和惯性思维。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先发制人、三思而后行、寻找第n种可能、设定底线会使自己处于一个更有利的位置。乐观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决策时,对决策的高度乐观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基本各占一半。但乐观主义对推动事情的顺利进行肯定是积极的。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构架问题,假想我们没有拥有过某个东西,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
厌恶损失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要大于盈余的反应;
前景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在稳赚的情况下倾向于规避风险;而在大概率失败的情况下倾向于冒险一搏。
关于本书,内容分享就这些,谢谢大家!那么这次直播分享的内容的讲稿,我会在后面整理一下,发布在我的简书中,并分享到班级的微信里。
读这本书的心得和感受
这本书是我加入17班读书小组第一天选定的阅读书目,同时,我们读书小组的每个组员都是这样做的,大家都制定了一个目标!——一个月读完一本书!
我想大家在阅读的时候,一定会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保持阅读的连续性。不要说一个月读完一本书了,有时候一本书半年了都没读完。为了确保阅读的持续性,能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读完。我做了阅读计划的甘特图,在书中的每个部分的节点都要求自己输出一篇读书笔记,例如这本书共有五个部分,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输出5篇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份甘特图,其实是受到笑来老师的启发。笑来老师的专栏里最后一周要打磨的概念就是执行力,所谓的执行力,就是清楚的知道怎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以下就是我的阅读计划甘特图,第一张是计划完成的进度,第二张是实际完成的进度。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 《思考,快与慢》读书分享讲稿【干货】继续拿这本书来说:这本书比较厚,有四百多页,32万多字。初看的时候可能会被吓到:哦,这么厚要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但是有了一样一份详细的表之后,你只要对照着表中完成每天的阅读量就可以,如果哪天的任务没完成,也没关系,下次补上就行了,可以说这样的方式即灵活又便于操作。我想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亲测效果不错!
最后聊一下直播的感受
今天晚上在千聊上进行了第一次的直播分享,分享我的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的阅读心得。第一次做直播,还是有些小紧张!这里要感谢我们的媛媛还有主持人梅子,谢谢你们的督促和提醒,还有上个月给我们分享的战友,邓木伟同学。他分享的清单革命就很棒,为此,我还向他取经,并得到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当然还要感谢竞予同学手绘的精美海报,效果非常好,我很喜欢!谢谢他们!
也许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来自于书本中,而是书本之外意外的惊喜。一篇讲稿,反反复复修改;一个概念,来来回回的打磨。从中,我认识到了自己在说上面的不足和讲的逻辑上的欠缺。
最后,感谢大家宝贵的注意力!也欢迎大家多多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