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水浒传》大家谈文本解读

仁义是创业之基,能力才是成事之本 ——晁盖成败解析

2017-11-18  本文已影响41人  2009清心有源

一、晁盖凭什么起家?

晁盖,只是大宋偏僻小县的一个小小保正,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村主任。可是,凭什么他就能拥有那么大的名气,并最终成为独霸一方的梁山之主呢?他没有吴用的足智多谋,也没有公孙胜的呼风唤雨。他凭什么让这两人倾心投靠呢?

一个字——义。四个字——仗义疏财。

第十三回写道:“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刘唐在投奔晁盖之时,也说“往往多闻哥哥大名,不期有缘得遇。曾见山东河北做私商的多曾来投奔哥哥”。可见,晁盖仗义疏财之名已经传遍河北、山东。

也正因为有这义名,所以刘唐、公孙胜大老远前来投奔。而本地的书生吴生也甘愿追随他,附近的三阮兄弟听说他的大名也是相见恨晚。就连官府里的宋江、雷横、朱仝等人,也和他倾心结交。可见,晁盖凭着自己的“仗义”的大名,获得了江湖地位,这成了他事业的起点。

当刘唐被雷横捉住之后,此时晁盖与刘唐素昧平生,但是为了救刘唐一命,他假认刘唐为侄,并送给雷横十两银子作封口费。而送别三阮之时,他又送了三十两银子。在送银子这一点上,他和宋江如出一辙,也因此收获了相等的名声。同时,他虽为保正,但是身处乡下,与官府的关系较远,所以,刘唐和公孙胜前来找他劫生辰纲。可想而知,他对官府的认同感并不强。他凭的不是保正的身份,而是仗义疏财的名声,才获得了江湖地位,才赢得了智取生辰纲的机会。他有较为富裕的家庭条件,也有较为自由的生存空间,更有豪爽仗义的名声,这是他出人头地为江湖老大的根本条件。

可见,仗义或者道义是晁盖驰名的根本原因。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啊。

二、晁盖凭什么当梁山老大?

1主要还是一个字——义。

晁盖等人上梁山,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如果不是抢劫事发,估计他会一辈子当个仗义疏财的土财主。但是,官府追得很急,他不得不率众上了梁山。

其实,他上梁山只是想投奔王伦的。不料,王伦竟然不接纳。好在林冲及时挺身而出,帮他杀了王伦,又扶他为梁山之主。林冲说:“今有晁兄仗义疏财,智勇足备;方今天下人,闻其名无有不伏。我今日以义气为重,立他为山寨之主,好么?”林冲说得很明白,晁盖义(仁)智勇三者齐备,足以伏人,所以当时众人无有不服。

一是义待手下。

事实上,晁盖初为山寨老大,就大行封赏,把生辰纲金珠宝贝和自家庄上的金银财帛,当厅赏赐众小头目并众多小喽罗。林冲见晁盖作事宽洪,疏财仗义,这才动了心思取家眷来山上过。而在王伦时期,林冲见王伦心术不定,难以过活,并不敢这样想。可见,晁盖凭借自己的仁智勇取得林冲的信任,也因此当上了梁山老大。得人心者得天下,晁盖得到梁山,正说明了这一点。晁盖把劫来的财物一分为二,一半入库作为公费,另一半再一分为二,厅上十一位头领均分一分,山上山下众人均分一分。晁盖领导下的梁山,实行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一时人人欢喜。所以,梁山的大厅叫做“聚义厅”。这是带有平均主义理想的。

二是义待客商。

梁山泊抢得一伙客商的财物,在下山抢劫之前,晁盖吩咐:“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事后又说:“我等自今以后,不可伤害于人。”可谓盗亦有道,堪称义盗。

三是义待恩人。

晁盖有情有义,知恩图报。当初宋江通风报信救了晁盖一伙人。晁盖无时无刻不想报答。先是派刘唐给宋江送了百两金子,后来又派人在山下四路迎接宋江,当听说宋江要江州题反诗入狱时,马上就要尽起大军去救宋江,后来终于救出宋江,回到梁山,晁盖马上就要让位,可是宋江不肯。宋江独自取父亲,坚决不要大伙陪伴,晁盖还是放心不下,派出多位好汉前来接应,并叫人把宋太公也接上梁山。宋江救过一次,而晁盖则回报宋江多次,晁盖对宋江,也谓仁至义尽。

2晁盖胆勇过人。

光是得人心,还不足以成为老大。小旋风柴进,比起晁盖名声更大,最后也只在梁山位居第十,排名还在花荣之后。可见,仁义之名,只是成为领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柴进欠缺的,正是晁盖所拥有的,那就是胆气和勇武,而这才是晁盖成为领袖的充分条件。

晁盖又被称为“托塔天王”,正因为他独自夺了青石宝塔,书中并没有说这塔多大多重,但既然是镇妖压鬼之石塔,少说也会有几百斤,晁盖的勇力由此可见一斑;而晁盖敢于为东溪村独自挺身而出,而西溪村人竟然不敢反抗,其勇武也足以震慑对方;晁盖夺塔,更是表明不惧和尚的法力,虽说和尚已走,但是,晁盖的胆识却也不可小觑。

而刘唐上门提起抢劫生辰纲时,晁盖更是没有丝毫犹豫畏惧。更兼他夜梦七星坠地,星照本家,他更是胸有成竹。后来,郓城县尉带兵前来捉拿,晃盖带头冲杀出来;何涛带兵追杀,晁盖大叫“这厮们赶来,我等休走”,坚决迎战,并最终率军大败官军活捉何涛。晁盖“托塔天王”的名声,倒也名符其实。

总之,晁盖能够在梁山创下一番基业,和他的义名和胆勇分不开的,也算是名副其实。

三、晁盖为什么会败亡?

晁盖也算是有德之人,为什么结局那么不好呢?仅仅是因为他运气不好中了毒箭吗?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偶然背后的必然。

1.有仗义之名,无礼贤之心。

晁盖虽有大名在外,但是,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心腹之交。最先投靠他的刘唐,和他素不相识,只是慕名前来。和他早已相交的吴用,比他更会笼络人心。三阮是吴用亲自请来的。当吴用提起三阮时,晁盖说:“何不使人请为商议?”吴用却说:“著人去请他们,如何肯来。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显然,吴用深知三阮心高气傲,不可招致而须拜访。这一点,足见晁盖不懂收拾人心。后来,接送宋江时,吴用花荣都是远远迎送,但是晁盖既未到山下迎接,也未亲自远送。比起宋江对武松一送再送,晁盖礼贤之心差得太远,更是比不上刘备三顾茅庐那样诚心。

2.做事拖沓,不够果决。

而当宋江向晁盖紧急报信之时,宋江说完,略一讲礼,回身便走,显得做事干脆利落。而晁盖却叫住宋江,非和大家见面,更衬出晁盖做事不够果断,分不清轻重缓急。宋江一早就来报信并用计拖住官府,官兵直到晚上才来抓捕晁盖,从早至晚,少说也有十个小时,而这时晁盖竟然还没有收拾好,晁盖做事之不够果决,于此显露无疑。

3.做事粗疏,不够精细。

在商量劫夺生辰纲时,晁盖只知问计于吴用:“吴先生,我等还是软取,却是硬取?”而吴用回答:“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虽然晁盖显示出礼贤下士的风范,但是,遇大事全无主意,必须倚仗他人,多少会让人看轻。而吴用提议去投石碣村三阮时,晁盖表示怀疑:“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竟然说晁盖“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晁盖已经被吴用明明白白地看轻了。这也许是后来吴用倒向宋江的原因。

晁盖做事不精细,还表现在看待朱仝上。朱仝把守后门,叫晁盖快走,晁盖却只顾舍命杀出,不顾朱仝说话,还责问朱仝不够义气拦住自己,以致朱仝不得不报怨:“保正,你兀自不见好处。”讲明情况指明出路后,晁盖才说:“深感救命之恩,异日必报。”后来,晁盖明言要报答宋江、朱仝二人,而雷横也在暗中帮助晁盖,而晁盖全然不知。

晁盖粗豪有余,智虑不足,这也为他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单说他收留何清和白胜一事,就可瞧出些端倪。因为他收留人不分好歹,何清这样品行败坏的人得以进入他的庄园,一探他的虚实,他抢劫生辰纳事泄,正是因为这个何清的告密;而白胜,胆气不足,意志薄弱,经受不起严刑拷打,供出晁盖等人,这才逼得晁盖不得不上梁山。而晁盖最后深夜贸然进攻曾头寺,最终送掉了性命,不也是源于他性格粗疏的毛病吗?

反观宋江,自晁盖庄客邻居被抓之后,宋江自周全那一干邻舍,保放回家听候。宋江做事就是如此精细周到,比起晁盖的粗心大意,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晁盖为人最不精细的,是他忽略了宋江的算计。因为宋江曾经救过他,对他有恩,于是,他对宋江心存感恩之心,老想着回报宋江。先是用金钱回报,宋江不接受,因为宋江有着更大的图谋;再是打算把路过的宋江劫上山,宋江以父命不可违为理由加以拒绝;然后是直接让位,可是坚定拒绝。可是,宋江刚一拒绝坐头把交椅,马上就以老大的口吻发号施令,更改了梁山原有的座次表。这是明目张胆地越权行事,可是晁盖竟然听之任之,于是,宋江从此成了梁山的实际掌权者,晁盖的权力被架空了。

吴用和宋江的精细,正衬出晁盖粗疏有余,智虑不足。

4.没有大志。晁盖既无方腊割据一方的志向,更无黄巢推翻王朝的理想,他只希望做一个草头王,依仗梁山水泊的优越地势,靠着抢劫过往客商为生。宋江上山之后,梁山军队才开始进攻附近村寨及城市。如果没有宋江,梁山事业不可能做大。而许多好汉就是冲着宋江的大名才投奔梁山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刺激了晁盖并最终导致他的冒进身死。

5.无大才智。他没有考虑到梁山的长远未来,也没有考虑自己的处境。面对宋江明里暗里的夺权行为,他开始也是毫不在意。直到宋江的风头完全盖过了他,他才坐立不安,争着下山建功。如果晁盖才智超群,他早就想出对付宋江的手段,绝不会给宋江那么抢占功劳的机会。要么自己亲自带兵,要么和宋江一起领军下山,要么另派别人如吴用公孙胜领军,总之,他放权过甚,导致宋江擅权,这正是他才智不足的表现。

6.不够稳重。在宋江一再夺取了他的统军权并取得巨大成功后,晁盖终于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亲自下山,不听吴用劝阻执意出兵;初战不利,他便焦躁不安;听到和尚带来的假情报,他拒听林冲意见,亲自带兵连夜进攻。结果中了埋伏,中毒箭身死。作为一个领袖,晁盖不能高瞻远瞩,也不能礼贤下士,更不能明察秋毫,他有点像一个瞎子,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最终送了自己的命。

7宋江深知人性之常,而晁盖则昧于人性之常。

老子有一段话:“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自然,宋江与晁盖都不是能够致虚守静的人,他们都不知道“守静复命”之“常”。但是,如果我们把“常”理解为规律,那么,就可以讨论他们知常不知常了。

晁盖不知人性之常,不能洞悉人性的弱点,把人想得太简单了。他对宋江,对吴用全是一片热忱。可是,他遭遇了他们的算计。宋江能够洞悉人性弱点,并进而利用人性弱点,所以他成功了。

晁盖对人一视同仁,而宋江对人则区别对待。表面看,晁盖更公平;但事实上,宋江更贴心。晁盖当初把财物平均分配给大伙;而宋江,则更懂得经营人脉。关系亲密的,宋江并不送金银,对朱仝、戴宗,他都没有送钱,反倒是朱仝贴钱帮他打发了吵着要告状的阎婆,而戴宗也千方百计地照顾周全他;关系疏远的,宋江才掏钱收买人心。对素不相识的阎婆、对薛永、对李逵、对被李逵打伤的歌女,他都出手大方。与其说宋江是靠钱财来拉拢人心,倒不如说他靠权谋来获得人气。而这,却是头脑简单的晁盖根本想不到的。

总之,晁盖为人太简单。头脑简单,做事简单,待人简单,规划简单,越来越不适合梁山的长远发展。晁盖做事的能力,做人的心态,领导的艺术,管理的力度,都明显不如宋江。

勇气敌不过智计,道义敌不过关系,理想敌不过现实。这说明在晁盖的时代,仅凭一个“义”已经不能确保胜利。像周文王凭仁义取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仁义或忠义仍然是号召力的旗帜。不过,旗帜之下,已经有了许多私货。老子曾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们甚至可以在中间添加两句:“失礼而后智,失智而后信。”宋江一味用智,一味讲信,恰恰是他失去了道德仁义之后的做法。宋江之智,是宋江忠义之薄的表现;宋江之信,不是“贞而不谅”而是“谅而不贞”;宋江之忠义,其实就是“礼”,更深一层是“智”。所谓忠于朝廷皇上,不过是遵守尊卑秩序之礼,好从朝廷中分得一杯羹的智计。

晁盖重义而不重忠。重义,则平等待人;重忠,则尊卑有序。重义,强调的是大义,是利益共享好处均沾。这从他把自己抢来的和自有的财物分给大家可以看出。晁盖的平均主义理想,是他的吸引人之长处,也是事业不能做大的短板。他毕竟想不出让整个天下平等的大计,他只是力求在在梁山这个小天地中实行平均主义,而这注定是不能长久的。

总之,晁盖无大志无大才无心计不稳重头脑简单,如何当得起大任?所以,晁盖输给宋江并送掉性命是很正常的。

晁盖,倒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许多起义军领袖。

我们可拿晁盖和刘邦作比较。出身类似,一为保正,一是亭长,都是基层的管理者;名望类似,都在江湖中享有大名;性格类似,都宽宏大度。不同点,刘邦能屈能伸,工于心计,善于拉拢人才。而晁盖则头脑简单,不善于拉拢别人。表面看,晁盖像刘邦;仔细分析,宋江更像刘邦。虽然与宋江最终都失败了,但是无疑宋江的前途更为光明,事业也更为成功。表面看,这是以成败论英雄;深入想,却是性格决定命运。

和晁盖最相似的,就是元末天完政权的徐寿辉。徐寿辉因为长相魁梧、处事正义而被拥立为义军领袖。可是,他先后被倪文俊、陈友谅控制,最终死于陈友谅之手。他的悲剧就在于,本身能力不足,勇既不能制人,智不足以服人;仅凭仁义的名声,是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的。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以此标准来衡量,晁盖、徐寿辉都不算真正的仁者。真正的仁者,是仁、智、勇三者兼备的,即孔子所说的“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政治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君子从来比不过小人。项羽比不过刘邦,孙中山比不过袁世凯,胡汉民比不过蒋介石。作为君子或者仁者,往往对政治的残酷性认识不足,被仁义这样的虚名所迷惑,被别人的假仁假义所欺骗。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真是举不胜举,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时有所闻。

因此,我们必须得修炼出一双慧眼,把这世道人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当然,前提是我们自己先得有仁义之心,否则,这双慧眼就会异化为摄人心魄的魔眼。同时,我们也得多锤炼自己的性格,锤炼出胆大心细机敏沉稳的性格;在事上多磨炼,磨炼出一把能够斩掉乱麻的快刀,才能够真正地游刃有余而不是折戟沉沙。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人生就得不断修炼,我们又怎敢轻易地放下自己的责任而止步不前呢?

二 教学设计】

晁盖的故事可设计两课时。一课时探讨他的成功之处,一课时分析他的失败之处。

第一课时:

【核心问题】:晁盖因何能够坐上梁山泊的头把交椅?

【教学目标】

A:寻找“怎么办”——搜寻晁盖在上山之前的主要举动。

B:探讨“有什么”——分析上山前晁盖和他人的交往情况。

C:探讨“为什么”——分析晁盖成为梁山大寨主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梳理晁盖在上山之前的主要活动。

参考答案:

仗义疏财,结识了许多好汉闲汉。

独自夺取青石宝塔,获得了“托塔天王”的美名。

搭救刘唐并七星聚义,商量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逃脱朱仝等人追捕。

打败追捕的何涛。

2晁盖和哪些人有交集,列出他们交往的原因。

参考答案:

和官府、民间的人都有往来:

和官府的宋江、朱仝、雷横关系较好。

和民间的吴用、白胜等人关系较好。

收留过河北山东一带的私商。

也曾收留过赌徒何清。

交往的原因:仗义疏财。

3晁盖为什么能成为梁山的老大,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一是有仗义疏财之名。

二是有胆量勇武。

三是有一定财富和势力。

第二课时:

【核心问题】:晁盖为何不能做大梁山反而早早败亡?

【教学目标】

A:寻找“怎么办”——列举晁盖在上山之后的主要举动。

B:探讨“有什么”——分析上山后晁盖和他人的交往情况。

C:探讨“为什么”——分析晁盖输给宋江并战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1列举晁盖在上山之后的主要举动。

参考答案:

在林冲帮助下坐了头把交椅。

率人打败黄安。

派人给宋江送金子。

请路过的宋江上山。

率队从江州救宋江上山。

主动让位给宋江被拒。

听任宋江改变梁山规矩。

欲杀杨雄石秀被阻。

听任宋江率军下山征战。

亲自率军攻打曾头寺中毒箭。

临死前遗言交待捉得史文恭者为梁山之主。

2分析上山后晁盖和他人的交往情况。

参考答案:

晁盖上山之后,主要的大事都和宋江有关。

先是派人给宋江送金子,再是接宋江上山,接着又救宋江上山,接着又让位给宋江,接着一切听众宋江的安排,但最终不能忍受宋江抢了自己的风头,于是亲自带兵下山征战,结果一战而亡,死后大权最终落入宋江之手。

可见,晁盖上山后,始终活在宋江的阴影之下,根本原因还是能力不足。

3分析晁盖输给宋江并战死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主要从性格能力上分析晁盖的不足。有以下几个要点。

(1)有仗义之名,无礼贤之心。

(2)做事拖沓,不够果决。

(3)做事粗疏,不够精细。

(4)没有大志。

(5)无大才智。

(6)不够稳重。

(7)昧于人性之常。

总结:培养复杂性思维,才能应对复杂事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