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六 《
结束咨询,蛤蟆回到家中,按苍鹭的布置,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他们们样子在他脑海中清晰可见,蛤蟆心中涌起巨大的悲伤。
蛤蟆想起严苛的父亲,想起父亲提出的那些自己总不能达到的高要求,想起自己幼年时被带到自家酿酒厂,厂里面的蒸汽以及各种异味和轰鸣声让他无比难受,大人们告诉他将来会在这里工作,蛤蟆心里是痛苦,但他只能在心里拒绝。
蛤蟆又想起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娘家活在外祖父的影子里,嫁给父亲又活在父亲的影子里,凡事都依从父亲,对父亲察言观色,不用说也积极地遵循着父亲的育儿观,难得对他表示母爱。
往事历历在目,这些没有多少爱和快乐且孤独的童年,让蛤蟆的情绪里充满了悲伤和抑郁。而这些情绪又让蛤蟆感到莫名的愤怒,又无法说出来,只能堆积在内心深处,转化成了深深的内疚,不管怎样父母对自己还是有所付出和爱护,他又怎么能对父母表示愤怒呢?更何况父母已去世。而蛤蟆内心的愤怒情绪却无法消退,只能寄希望于苍鹭。
蛤蟆按约定时间来到咨询室,坐在了熟悉的椅子上,情绪非常激动。苍鹭问他这周过得怎样?蛤蟆认为自己又开始悲伤抑郁了,而这种感觉就是苍鹭让自己回童年引起的。说着又哭了起来,苍鹭再次推给他纸巾盒。
苍鹭告诉蛤蟆:悲伤和抑郁是因为蛤蟆想起了悲伤又不快乐的过去,而悲伤就会哭泣。因此要蛤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情绪做联结,理解自己的情绪,正视发生的一切,而哭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让蛤蟆想起,父亲总是禁止他哭,只要他一哭,父亲就会说:马上停止,不然就会对蛤蟆发怒。
是哭还是顺从父亲的制止,顺从就只能调整自己的情绪。苍鹭问蛤蟆,谁对他的童年影响最大,蛤蟆答主要是父母,间接的还有祖父母。
蛤蟆告诉苍鹭,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总是用不满的眼神责怪他批评他,告诉他不准这样不准那样。就这样他慢慢觉得父亲总是对的,而自己却总是错的。因为只有这么想,父亲对他的批评、责怪和严厉在他心里才会变得合理。他越是渴望父亲的爱,父亲越是用严厉和批评的方式待他,最后他也只会无耐的哭泣,顺从父亲。
而母亲也总受限于父亲,偶尔才会拥抱他一下,每当受到父亲的责罚而向母亲倾诉时,母亲也总是为父亲开脱,让他不要那样想,父亲不会有意那样。而且母亲总是把他当成一个没长大的小宝宝,在学校里给他梳头,当着同学叫他的乳名。上大学的时候,母亲还当着许多同学的面问他穿的内衣是否干净。记得在母亲去世前,他曾问母亲什么时候才能不把自己当孩子看,而母亲的回答却是等他不再像孩子的时候。
苍鹭问蛤蟆对父母的这些行为感到愤怒吗?
蛤蟆说他感觉不到愤怒。因为每每遇到这种事,他就会压制住自己的愤怒,以适应父母的所为,久而久之,这种情绪就会转化为内疚,让自己难受。
苍鹭说愤怒是与生俱来的,怎么会没有愤怒?
蛤蟆说:想起从前的日子,他总是忘不了父母的愤怒,而他只能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父母的愤怒,因为他发现只要被父母知道了自己的愤怒,他就会受到惩罚,所以他只能让自己不断调整来适应父母。
苍鹭说:这就是“适应型儿童”。每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的感情,就如同画板上的三原色。但随着成长的需要,他们又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以保护自己的个体完整性。因此他们从出生开始,都一直在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当然也包括父母的愤怒。就如同画家用三原色调出许多不同的颜色,以适应不同的风景和人物。因为父母是强大的,而孩子是弱小的,孩子只能调整自己适应顺从父母的行为。
苍鹭为蛤蟆总结出“适应型儿童”的特征:顺从父母、取悦父母、向父母道歉、依赖父母。讲完这些,咨询就结束了。
本次咨询,苍鹭通过让蛤蟆回忆童年往事,具体地向蛤蟆讲解了什么是“适应型儿童”,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应对父母对子孩施行的各种行为,学习调整自己,在父母发怒的时候顺从父母,并向父母道歉,以便更好地取悦母父,依赖父母。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打破依赖,形成独立自主的个体,而有的孩子只有部分达成或者完全没有达成,只会一直依赖父母,因此也就没有真正长成大人,从而便形成了“适应型儿童”的个性特征。
蛤蟆终于明白,自己就是那个没有真正长成大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