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林家俊:掩入历史的辛亥先驱杨端甫

2017-03-28  本文已影响89人  江淮述林

         林家俊/文图

         杨端甫这一历史人物在今天已经不见于长丰县的任何文字记载,少见的文史资料对其身世和籍贯等也是语焉不详,甚至在其族间亦鲜为人知,但在辛亥革命前后,他可是安徽的活跃人物——协助陈独秀组建岳王会;追随柏文蔚、张树侯在吉林密谋大举,潜入朝鲜策划劳工举义,事虽未成,却流响深远;后加入同盟会,参与淮上军起义,光复六安县;投身讨伐袁世凯运动,任皖督柏文蔚幕府参议,是我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惜乎其寿不永,事迹未彰。

         民国七年本《杨氏宗谱》载其行传:“本端,务运长子,原名继端,字章甫,吕纯阳师赐字再铎,又字端甫,芜湖安徽公学毕业生,清吉林省候选府经历,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年)十月十八日寅时生,配仇氏,清光绪七年辛巳生,生子一:从道;女一未字。公卒于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九月初八日戌时,葬东岗,卯酉兼乙辛向。”

        族侄杨从启(紫宇)所撰《族叔章甫公传》云:

         公讳继端,章甫其字也。幼倜傥,有大志,家人命之读,聪颖异成人;弱冠,成文章,高世俗之见,虽清室以科举取士,而不之售也。生平嗜游览,常寄迹奉、京、吉、黑间。清末,政事日隳,存爱国见者汲汲改革,公亦与有谋焉。辛亥,武汉起义,淮上响应,公奔走号召,偕权、段诸党人恢六县,又参议皖督幕,为皖督柏文蔚所心许焉。厥后数年来,袁氏称帝,清宣复辟,时局变迁,层波叠起,名党之士其亡于宵小奸宄之手者何限?公始终以共和主意环游南北,是何异扁舟之过大海、中流而遇风涛?公独能婉转自如,履险如夷,不贤而能如是乎?民国七年,倦游归枌里,适族间谱牒草创未就,委之于公。公以事光宗祖,慨任不辞,鸠厥工,庀厥财,除掌稿对读外,复以琐事经营,用力过度,旧疾复生,带病从公,俾百凡就绪乃殁。公可谓克尽厥职矣。兹当谱牒竣事,族人睹物怀人,不无感触,命启为之序。启不文,敢将公之实迹笔之简端,聊备后人之观念云尔,是为传。

         杨端甫,出生于寿县庄墓桥北二里杨家郢(今属长丰县罗塘乡杨郢村),其祖父杨越宽,字巨安;父杨春运,册名务运,母吕氏“资秉贤淑,尤彰大义。懿德懿行,卓绝千古”,继母秦氏“好善不倦,德披乡里。忧郁以终,造家多故”。杨端甫幼年就读于家塾;后从父命师侍吕纯阳,应科举屡试未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入毓英高等小学(杜岗小学前身),师从张树侯先生,与孟靖等同学;次年考入安徽公学(李光炯创办于芜湖)。

         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安徽公学教员陈独秀、进步军官柏文蔚联合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常恒芳、宋少侠、杨端甫等人在芜湖发起成立岳王会。他们集会于芜湖关帝庙,借烧香宣读誓约,订立章程,以反清为宗旨,其用意是“盖岳武穆抵抗辽金,至死不变,吾人须继其志,尽力排满”。参加岳王会的有安徽公学和武备学堂的优秀学生,会员共三十余人,以陈独秀为会长。后又设南京和安庆两个分会,由柏文蔚、常恒芳分任会长,运动新军。杨端甫追随柏文蔚,为幕府参议。同盟会成立后,岳王会接受同盟会领导,杨端甫和大部分成员入同盟会。岳王会是清末安徽的革命团体,也是安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因仰慕民族英雄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故名“岳王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岳王会事泄后,会员遭到清政府通缉,恰胡殿甲任吉祥军统领兼吉林陆军小学总办,柏文蔚也在吉林领军。胡、柏都是寿州人,杨端甫跟随柏文蔚,任吉林省候选府经历,卞秉粲也在胡殿甲军中任职。当年秋初,张树侯率安徽公学学生彭卓甫、朱则羲等离开芜湖,走避东北,经杨端甫、卞秉粲推荐,被聘为陆军小学教习。

         当时,吉林省的革命活动均以柏文蔚和张树侯为领袖,壮志雄心,密谋大举,惜在事将成熟之时,被清廷吉林长官达桂侦悉,派队逮捕,幸在胡殿甲的保护下,得以脱险,化妆夜走吉延岗,不能立足,乃潜越国境,到朝鲜清津,投陈其顺处。在清津,张树侯策划陈其顺率手下两万名中朝劳工举事,因款械不济,起义计划未能实现。杨端甫几经辗转返回家乡,继续开展反清活动。

        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寿州,群情振奋,同盟会会员张汇滔与寿州农会领导人王庆云、袁家声、岳相如等积极筹划响应。凤台、定远、怀远、凤阳等县亦派代表参加,决定组织起义,约定于九月十四日(11月4日),武装夺取寿州城。先期到城的李诱然、张纶等在州衙、总兵镇防军内作劝降与瓦解工作;徐鸿恩、洪晓岚等运动绅商教育各界支持革命,均取得进展。当日申时,各路人员齐集城内东南隅考棚,向知州魏业、寿春镇总兵李振国与各营清军管带发出通牒,阐明起义宗旨,令其立即缴械投降。魏、李等见势不妙,纷纷逃遁,各营清军大都归降。当夜兵不血刃,光复寿州。

         11月5日,在寿州考棚成立淮上革命军司令部,公推张汇滔为总司令。张汇滔因坚欲领兵北伐,辞不肯就,即由王庆云担任总司令一职,张汇滔、袁家声、张纶为副总司令。全军两万余人,分三路出击清军。

         第二路军由王传禄率领,进驻六安,六安宣告光复,杨端甫时在军中管理财政。因王传禄等在六安专横跋扈,婪索靡费,为六安各界所不满,绅商各界团练与二路军对抗,被王传禄击退。淮上革命军司令部派权道涵(养之)、段云(子祥)前往六安规匡。斯后,事为皖督孙毓筠获悉,给二路军有关人员以法纪处分,权、段解除军职离去,军留六安,不复隶于淮上军(六安史志·第二十一章  军事·第三节 地方武装和民兵)。杨端甫也追随权、段离开了六安。

         俟后,杨端甫奔走革命,策动讨伐袁世凯,参与安庆马炮营起义等活动,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身体原因返回家乡,接手《杨氏宗谱》掌稿和誊清实务。在其最后岁月,抱病考序家族缘由和内纪世系,并邀请张树侯撰写谱序,与宗人杨继善、杨炳南、杨紫宇(从启)等胼手砥足,相与商榷,每及生平事迹。可惜未及宗谱刊梓,而于当年秋旧疾复发辞世,年仅三十七岁,杨紫宇随即为之作传。对照所得史料,传记所述当为允恰,可能是当时处于民国时期,宗谱中未敢对杨端甫追随陈独秀的相关史实加以记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