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易经研究通了,真可以做到不犯大过错吗?此话含义一直众说纷纭
五十岁学易经 ——《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67章
孔子说:“再给我多活几年,到五十岁时专心研习《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篇之十七

对于本章,历来学者观点大相径庭,主要是对文章中几个字看法不同,因而引起不同的解读。
先说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主流派观点。“加我数年”,“加”作“假”,给予。意思是再假我几年,再给我多活几年。“五十以学《易》”,“五十”即五十岁,到五十岁时专心学习研究《易经》。《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上古时代所有领域,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周易•系辞•下》第十章)

古人认为,凡是天道的吉凶消长,人事的进退存亡,全都可以在《易经》里找到答案。据说孔子一直有志于研究《易经》,但由于各种事情缠身,实在太忙,所以无法静下心来专心研究。据学者推测,说这番话时,应该是孔子47岁左右。现在四、五十岁还属于青年,但古人“三十为满一世人”,活了三十岁就是一世人生,五十岁已经进入晚年了。
孔子自十五岁就立志向学,并且终其一生都是学而不厌,如果说他此前不曾学习过《易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这样说,应该理解为是孔老师的谦虚,同时也表明了他的心迹。意思是希望老天爷能再给他几年时间,集中精力,让他到五十岁时把《易经》的学习研究和整理工作告一段落。
接下来孔子说,学好《易经》之后,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可以无大过矣”。这又是为什么呢?还得从《易经》的内容来理解。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部阐述天地万物如何变化的书,古人把它用作“卜筮”,就是借助龟甲、蓍草等工具,对照《易经》上的理论,来对未来事态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从中推知人事的吉凶。

孔子感到,凡是天地间变幻莫测看不懂的地方,《易经》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把道理讲得明明白白,实在是精微之极。那么把《易经》研究通了,事态变化中的吉凶消长之理,做人处事中的进退存亡之道,就能在心里融会贯通了。再付诸于行动实践中,就能够审时度势,进退自如,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该大干就大干,该避让就避让。当然也不能保证事事全都预测正确,全都做得对头,但却差不多可以做到不犯大的过错了。所以,“可以无大过”是孔子的自勉与自励,提醒自己要戒骄戒躁,谨慎行事。
可见孔子对研究《易经》是寄予厚望的。有一种说法,孔子也许是想集中一段时间专心学习《易经》,更好地了解天道、天命,为以后出仕做官作准备。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可能就与学习《易经》之后,自认为掌握了天道运行的规律有关。事实上,他确实也是在五十岁以后出仕的。孔子51岁应聘担任中都宰,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53岁为鲁司寇,鲁国大治。孔子的一系列政绩,得到了鲁定公、季氏三桓贵族集团,以及国内民众的充分肯定。
可惜到了54岁,依旧在鲁司寇任上的孔子,准备撸起袖子继续大干一场时,却遭到了挫折。为了削弱季氏三桓贵族集团的势力,他采取“堕三都”的措施,拆除他们封地城墙上的违章建筑,不料这个利用季氏和家臣们窝里斗的阴招,被季氏家族识破,受到抵制而失败,从此就被晾在一边了。结果没办法,苦捱了一年后,55岁的孔子只得自动离职,带着众弟子出国去周游。

于是有人提出异议了,要是孔子五十岁学习《易经》,怎么会没有预测到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变化呢?明显与圣人不符啊。于是怀疑“五十以学《易》”的说法不可靠,是古人抄错了,有人提出“五十”应改为“七十”,七十岁以后学《易经》才差不多。司马迁也说过,“孔子晚而喜《易》”(《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学《易》应该是在孔子生命中的最后几年。
又有人说了,错!“五十”应读作“卒”字。因为古代竹简都是竖写的,“卒”字上半部分的结构,容易与“五”字混淆,如果跟下半部分的“十”字,写得分开一点,看起来就像“五十”两个字了。应该是古人抄书不留心,把“卒”字分开来抄成“五十”了。这好像也有道理。如果按“卒”字来理解,那么意思就又变了。“卒”,完成、完结,用作副词就是终于、最终。“加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我现今垂垂老矣,上天要是肯再借给我几年时间,使我能够最终完成学习研究《易经》的这件大事,得以大功告成,那么庶几可以没有什么大过错了。

还有人说,不对呀,你们都搞错了,那个“易”字应该写作“亦”。这种说法有依据吗?有依据。不但有,而且还很权威。这个“亦”字的版本,出现在《鲁论》中。《鲁论》即《鲁论语》。古代《论语》先后有过三个版本,叫《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根据《鲁论》和《古论》比对整理,进行取舍后形成的版本。而《齐论》据说早在汉魏时期就失传了,不过近年在考古中已有新发现,如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发现了《齐论》中的《知道篇》竹简,这是其它两个版本所没有的。
关于《鲁论》出现的时间,一般人认为要比《古论》早,但也有人持相反意见的。《古论》是汉景帝(或汉武帝)时在孔子老宅的墙壁里发现的,《鲁论》和《齐论》则汉初就一直在鲁地和齐地的两个孔门学派中流传。

所以《鲁论》中把“易”字写作“亦”,也是不可忽视的。照此解读,这句话就应该这样断句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逗号要点断在“学”字后边。“亦”即“也”,用在复合句下一分句之首,表示转折。意思是如果能再给我几年时间,让我学到五十岁,也就可以没有大过错了。如此解读,理由何在?确实是有理由的。
《论语》的《阳货篇》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在孔子48岁时,阳货曾经几次三番要孔子出来做官。阳货又叫阳虎,是季氏的家臣,但是个乱臣贼子,孔子不喜欢他。而阳货却很欣赏孔子的才干,想借助他的力量,叫他出来做官。孔子不肯,也不愿见阳货。于是阳货就想了个办法,给孔子送去一只蒸熟的乳猪,按照周礼,孔子必须去回谢。
怎么办?于是孔子也想了个办法,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再去阳货家回访,这样就可以避免见面了。谁知却在半路上被阳货撞了个正着,是不是阳货事先下的套,不得而知。一个不愿见到的人,偏偏躲都躲不开,真是尴尬人碰上尴尬事。这还不算,阳货拦住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大道理把孔子教训了一通,说孔子又是不仁,又是不智,弄得孔子十分狼狈,只得表态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据有些学者考证,本章内容就是孔子在这样的背景下说的。由此看来,孔子这番话倒像是针对阳货拉他出仕入伙的拖延战术。孔子确实是很有政治眼光的,后来等到他51岁出仕之时,阳货已经发动政变未遂,逃到齐国去了。
最后还有个问题,如果据此解读,“加我数年,五十以学”,这里的“学”字,究竟指学什么呢?在五十岁之前,孔子到底再想学些什么呢?回答是不知道,只能留下一个悬念了。持此种观点解读的人,也始终没有说出所以然来。也许只是泛指吧,要知道,比蜜蜂还勤奋的孔子,什么都想学啊。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周易密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追悔过去之言,“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是展望未来之言。
《左传·鲁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杜预注:“《易象》,上下经之象辞。”上下经即《易经》)
戴震:余少读《论语》端木氏之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读《易》,乃知性与天道在是。
朱子: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论语注疏》:《易》之为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
《论语正义》:《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说卦》文:穷理者,致知格物之学;尽性者,成己成物之学;至命,则所以尽人事而达天道也。
李炳南:《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以言学道,要在始于悔过,终于无过。夫有过不自无,故能至于无,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
张栻:夫子未赞《易》之前,《易》书殽(xiáo)乱,传者失其防。
程子:自夫子赞《易》,而易道始备,垂于万世而不过也。
《论语正义》:学易可以无大过者,《易》之道皆主中行,主变通,故学之而可与适道,可与立权也。《系辞传》云:“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夫子圣德,既学《易》,当无小疵,无过可补,而云“可无大过”者,谦言不敢自承无过也。
刘宗周:学未至于穷天人之奥、尽性命之理,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与羲文千古而一辙,则圣人之心犹一息不能以自安。夫子系益之象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大易之道,天道也。天之命,於穆不已而其妙万物而为神者,莫疾乎风雷。夫惟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而后天之在我者,举之以时而不悖,则天人合矣。圣人于是悟易道矣。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迁善改过之书,立象以示之,变通以趋之,系辞以告之,定之以占以断之,皆此物此志也。夫子一生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精神,尽在是矣。吉凶与民同患,而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者乎?是故与天地合德,而不以为大;与日月合明,而不以为昭;与四时合序,而不以为顺;与鬼神合吉凶,而不以为柄;先天弗违,后天奉天,而不以为圣。此圣人所以为至也。善乎周元公推明太极之说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姚配中:文王爻辞惟九三言人事,《传》则言行、言学、言进修,无在非学也。象曰“君子自强不息”,子盖三致意焉。又曰:学《易》,学为圣也,非徒趋吉避凶已也。有天地即有《易》,既作《易》,而天地之道著,天下之理得。圣之所以为圣,求诸《易》而可知矣。
蕅益大师:学《易》方可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有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
王弼:《易》以几神为教,颜渊庶几有过而改,然则穷神研几可以无过,明《易》道深妙,戒过明训,微言精粹,熟习然后存义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圣人明《易》理之当学也。古圣人之制《易》也,天道于是乎昭焉,人事于是乎备焉,广大精微。圣如孔子,尚以读《易》寡过自勉,况有裁成辅相之责者,其可不务于穷理尽性、以几参赞位育之能事哉?
方东树:君子未有不正者,但儒者学圣人之道,徒正不及中,中又或不能纯粹以精,必在于明辨晰。大贤以上不患不及,恒患其过,故孔子学《易》,欲明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而不失其中正耳。吉凶消长之理,天运也;进退存亡之道,人事也。明乎此,是为知天知人,合天人而察其几,以允协于中而无过,是乃圣人所蕲(qí)无过之精微也。
《论语偶记》:至及门高业弟子,方授以《易》《春秋》,故身通六艺者仅七十二人。则《易象》《春秋》,孔子不轻以教人。
《论语集解》:《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
《论语注疏》:言孔子以知天命终始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书,则能避凶之吉而无过咎。谦不敢自言尽无其过,故但言“可以无大过矣”。
陈祥道:神无方也,非精义则不可入;易无体也,非知命不可以学。圣人入而为天之所为,故无过;出而为人之所为,则不能无过。
【学习参考书目】
《易经》《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稽求篇》《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点睛》《论语偶记》《论语讲要》、帛书《要》、《左传》《史记》《汉书》《易纬》《周易学》《四书解义》《孟子字义疏证》《周易经传溯源》《周易诠释》《周易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