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李斯的升职记,秦国客卿到廷尉的那些年
李斯的智慧与才华,浅谈《谏逐客书》。
今天我们来分析李斯的《谏逐客书》。李斯是楚春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楚国。学于荀子,秦王政元年入秦,协助秦始皇制定统一中国的战略,为统一中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统一全国之后,他任丞相。又帮助秦始皇推行车同轨,书同文。但是秦二世上位后,马上就被赵高陷害而死。
《谏逐客书》,“谏”就是规劝君主的意思,使其改正错误,本意是指向帝王陈述各种可能的选择,在帝王作出错误选择时,直言规劝。
“逐客”有典故。而秦王政初年,韩国为了减轻强秦对自己的威胁,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人,帮助秦国修渠道,企图通过修渠来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这件事被发掘之后,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就认为应该赶走所有别的诸侯国的人,秦王接受了他们的建议。李斯当时也是在在被驱逐之列,于是写了这封信给秦王,之后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的类型,性质是相似的。该文体能够比较充分的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特征。
在这篇文章中,李斯阐明了自己的观点,秦国之所以日益强大。是因为接纳了天下的贤士,秦国之所以日益富足,是因为搜罗了四方的珍宝。
李斯,他是为了向皇帝规劝,所以他肯定会列举大量的例子来保住他此刻的地位。这是一个聪明人,结果他因为这篇文章也顺利的留在秦国,那他都说了些什么呢?
首先他在文章开头就已经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听说,官吏们在下令驱逐其他国家的客人,我私心里以为这是有过错的。就像今天的人写议论文一样,这个论点必须要有,而且还得放在第1位之后,再进行举例论证。整篇文章论述比较透彻,比喻深刻,用了很多排比增强了表达力量。
以文章结尾为例,“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斯举了例子,他说这样子做使敌人得到好处,又使自己得到虚弱,并且还会树立仇恨。所以为了国家的安危不应该驱逐这些远道而来的帮助秦国的人,就像他一样,都应该被留下来,并且被善待。
这是一个聪明的人,他能够从朝堂之上的瞬息万变中了解到自己的处境,并且以文章进行化解,让皇帝接受他,那他成功留下来了,这就是他的智慧。
而且文章中说了非常多的赞美皇帝字词,虽然说是一篇劝解的文章,但同样的对君王的赞美在当时的确是不可少的。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其实,古人的处事之道,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能够学到一星半点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