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高级智慧(三)
孔子的第六个智慧:宽广博大的胸怀,宽恕别人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问,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书中讲了一个齐桓公的故事,管仲当时辅佐公子纠,鲍叔牙则侍奉在齐国的公子小白,既齐桓公,两人的队伍在路上相见,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当王,向小白射了一箭,没有伤到小白,最后小白当了王,就是齐桓公,他登基后就把管仲送进了大牢,鲍叔牙却推荐管仲当宰相,齐桓公说,你忘记了他当初向我射箭吗?不杀他己算是仁义了,但是鲍叔牙说,贤明的君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管仲是为公子纠效力,如果想振兴大业,必须借助他的才干才有望啊,就这样,在鲍叔牙的权说下,任管仲为相,鲍叔牙做他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牙的共同治理下,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了。
宽容曾经差一点害死自己的对手,这种心胸是何等的不容易,它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才可以做到。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吗?孔子说,大概是恕!
孔子说,因一时的怒气,就忘记了自身和他的亲属,这不是糊涂吗?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忍得一时之气,方做得人上之人。
书中也讲了韩信的故事,韩信胯下之辱很多人都听过,但是韩信之后的做法却很不简单,他成为开国元勋后,回到家乡,找到了这个人,还封他为中尉。韩信对众人说,这个壮士当年侮辱我时,我不是不敢杀他,只是我杀了他没有任何意义。他的侮辱和我胸中的远大志向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不但没有觉得受辱,反而感谢他激发我更加努力上进,从这个方面讲,我还应该谢谢他呢!
宽恕别人,需要一种何等大的胸怀才可以做到啊,而孔子教导我们,时时去做到恕,平常就去宽恕别人, 宽恕身边的人和亲属,宽恕,不只是解放了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更是升华了自我的境界,让自己时时天天可以保持平静开心的心情。
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污辱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又说,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自己的意志,玷污自己身份了,可是言语合乎伦理,行为经过思考,那也不过如此罢了,又说,虞仲,夷逸逃世隐居,放肆直言。保持他们自身的清白正直,被废弃的是他的权术,我就和他们这些人不同,没有什么可以的,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这种心态,就跟苏东坡数次被贬的心态,是一样的,经历任何事情, 都要保持内心的豁达和从容。
只有宽广的胸怀的人,才能从容的面对自己的各种境遇,从容的面对自己人生的高低起点,在低谷中平静内心,豁达从容。
孔子的第七个智慧:修养自己,仁德做人做事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子路问怎样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谨慎从事。子路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安抚别人,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且安定百姓,做到修养自己而且安定百姓,就连尧,舜恐怕都感到很难呢!”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时刻修养自己,反省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刻严于律己,宽己待人,跟周围的人,同事,家人等处好关系,不去得罪人,时时就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环境中,这样每天的生活才会顺顺利利,又能做一个仁德的人,又能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和谐的关系。
通过以上孔子的七个智慧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就能给孔子做一个性格描述,孔子是这样的一个人,性格温和,待人真诚,心胸宽广,有着高超的智慧领悟能力,能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的生存,即能不得罪任何人,又时刻保持谦虚,时刻谨言慎行,又能保持仁德的处事原则,大智若愚,能和小人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又能保持自身的清洁,时刻反省自己,保持内心清净,家庭安定和谐。
不只如此,孔子爱学习,不聇下问,不舍昼夜的学习,反复读易经,一个普通人的一生遇到的所有问题,孔子都经历并做了很多的解答,而且自己还在努力的追求真理,通过读书和生活,追求更多的真理。
所谓的真理,都是来源于普通人经历的一切生活问题,人品问题,小人的问题,官场的问题,职场的问题,生活的问题,孔子都一一做了解答。真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平凡,更来源于普通人。
读透了《论语》等于读透了一个人的一生的心境,能解答人生遇到的各种事情和问题,四十不惑,方读懂了论语的真正价值和涵义。
我想到了,《诗经》中有一句,道阻且长,不正是追求真理的艰难的过程吗?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说的不就是孔子所追求的真理吗?孔子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越走越远,也拉深了自己人生的厚度和深度,这个才是人生的无价的财富,才是人生中无价的体验。
记得有句话说,论语上能辅佐君王,下能安抚百姓,自身能修身养性,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