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2》《巴3》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意义

2022-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无愠色

1、不断提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对我国银行业提出挑战,我国银行业存在资本金不足问题,经济转轨时期产生大量不良资产。因此必须通过控制高风险的资产和业务,提高资产质量来解决资本金不足问题。

2、内部评级法促使我国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IRB作为《巴3》核心之一,我国银行业在评级方法技术上与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新协议为我国更高的管理银行资本提供了方向。

3、宏观市框架的提出以及更大范围的风险管理,将引导我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从单一银行的稳健转向关注系统性风险。

宏观审慎

(1)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2)已有的措施

第一,在最低监管资本要求之上增加基于宏观审慎的资要求,要求银行保留资本留存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和金融冲击,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

引入资本留存缓冲重要性:在危机时期,经济体最需要信贷,可不断增加的损失和资本压力恰好削弱了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

引入逆周期资本缓冲可以在总体信贷过度增长时保护银行部门。

第二,加强对流动性和杠杆率的要求。LCR和NSFR新的杠杆率纳入了表外风险。

第三,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降低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和共同风险暴露,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第四,对监管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落实机构与市场并重的监管要求。

中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把总量调控和个体风险差异结合起来,有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抑制货币信贷盲目扩张。

微观审慎的总和不等于宏观审慎。微观审慎体现为每个金融机构都应保持自身的健康性,并通过监管来督促微观主体的健康性,但即便如此,健康的微观主体加起来也不能充分保证整体是健康的。主要原因在于:危机的传染性、非理性因素、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场易引发金融动荡。

现在:大多数微观审慎政策工具和措施都没有对总体的信贷扩张或资产价格进行有效抑制,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风险承担和潜在的连锁效应也未得到充分考虑。传统的微观审慎监管不仅对各种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难以有效识别,同时也无力对跨机构和跨行业的风险蔓延作出及时充分的反应。

应该:识别、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需要一种与之匹配的宏观政策工具,这也是推动金融监管从传统的微观审慎走向新的宏观审慎的根本原因。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认为,仅凭微观层面的努力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需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并作出相应的政策反应

目标: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设计,变革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

一是时间维度,即控制或降低金融体系的过度顺周期性;

二是跨部门维度,即控制或降低某一时点上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和共同风险暴露

工具:

第一,时间维度。重视金融体系的内生性风险随着时间(经济金融周期)而动态变化主要宏观审慎工具的开发都旨在体现“逆风向调节”原则,比如,逆周期的资本调节机制和动态拨备制度。这些工具旨在经济衰退、银行资产收缩的阶段降低拨备和资本要求,以缓解信贷紧缩,平滑经济波动;并在经济快速增长、银行资产扩张过快的阶段增加拨备和资本要求,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二,跨部门维度。关注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组合和金融产品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加强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监管,对其附加资本和流动性要求,降低金融机构的相互关联性和共同风险暴露,提高金融体力

系的危机应对和处置能力,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措施:

第一,构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金融监管“三位一体”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央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进一步加强金融稳定监测和危机预警机制建设,通过构建中国的“金融均衡指数”,前瞻性地发现各种潜在的问题,并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早期信息。

第三,优化宏观慎监管框架下的货币政策体系,使货币政策与监管相互协调。建设货币政策逆周期调控机制,可以抵消由资本监管等措施带来的顺周期性。

第四,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加强国际监管协调

第五,完善各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协调和责任划分制度,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监管的平等性和统一性,避免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

具体的逆周期监管:在经济景气时期,严格控制银行放贷规模,严格对银行的监管,减少贷款风险;在经济萧条时期,适度放宽对银行的监管,减少银行压力,让银行有更多生存空间(因为信用风险产生与快速扩张时期,显现于经济衰退时期)

中国金融监管

特点:分业监管的监管主体由于行业性质有所差异,故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局限性。

金融综合经营对监管当局的综合并表监管能力提出挑战。

不同监管部门对交叉经营同一或类似业务的监管规则不一致,留下了较大的套利空间。

监管范围较为局限。

我国目前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是机构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尚不规范和完善。

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未完全建立。

措施:完善分业监管体制(控股、隔火墙、协调、链条、自省)

尽快确立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框架,填补监管真空。确保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集团在母公司层面得到有效监管覆盖。

加快建立和完善隔火墙机制,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染。隔火墙重点放在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与其他高风险业务之间。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监管信息共享和合作协调机制,最大程度减少监管套利空间。充分发挥由人民银行牵头,银保监会、证监会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的作用从机构监管转向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的功能性监管和风险监管。

强化投融资业务链条全程监管,构建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建立监督金融监管当局的机制,激励监管当局自我反省和监管创新,弥补金融监管当前的系统性缺陷,提高监管效率。

混业监管的可能性:

十三五规划说:“十三五”期间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现行的监管理念和体制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也制约了金融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不太适应金融综合化经营要求和货币金融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因此,下一轮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应该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

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是在机构和产品层面都综合经营了,而宏观上保持分业格局,已经不适合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央行作为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只有掌握最全面的监管信息,才能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决策有效性否则只能被动地进行事后救助,增加全社会的成本。新型监管体系的首要任务是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消除业务交叉地带的监管套利,主动处置潜在金融风险

混业监管的好处:

总体来看,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客观要求相匹配,统一监管体制在监管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敏感度方面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

首先,从监管要求的一致性看,监管标准应该在整个金融业的层面上与相应的风险水平相匹配,如果针对类似的风险(即使分布在不同的金融机构或金融产品),监管标准差异过大,既会造成被监管者之间的不平等竞争,也会引发“监管套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而统一监管体制恰恰能够对不同的市场、金融产品和投资者类型进行合理区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被监管机构,确保类似的风险接受类似的监管要求,从而避免多头监管模式的种种问题。

其次,从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来看,宏观审慎监管过程涉及大量的风险分析,用以动态跟踪监控金融体系的风险承担,但市场的瞬息万变常常使得跨时间和跨行业的风险评估变得相当困难,而统一监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能力能够相对更有效地配置监管资源。

再次,从监管成本来看,统一监管体制可以将管理结构和内部决策程序有效地统一起来,通过合并监管规则和条例,统一监管报告要求,剔除重复和交叉监管,有利于减少被监管机构的负担,促进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协调合作,减少协调成本。

应该建立以央行为核心的审慎监管的架构,央行作为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最后提供者,只有掌握最全面的监管信息才能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决策有效性,否则只能被动地进行事后救助,增加全社会的成本。

3.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基本内容及展望

(1)、国际金融监管协调基本内容

监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有对国际银行的监管范围和监管职责

并表监管:指在银行于各地所从事的全部业务的基础上,母银行和母国监管当局对整个银行或银行集团进行监管,即监管当局对银行集团的总体经营进行监管的过程。

(2)、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未来发展

1.全球范围的监管合作意向越来越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将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一种重要的常规制度安排。

2.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范围将扩大;更多国家将加入进来,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领域将不断扩大。3.国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将不断完善,向建立统一的标准迈进;制度性框架和监管将日益成为各国金融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4.世界范围内某些领域的统一监管将取得进展。

5.国际社会对金融监管协调的重视将使得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金融业务的融合和金融集团化发展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趋势,金融集团的合作监管将成为金融监管国际协调的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