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读书想法

我真的是在批评鲁迅先生吗?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13人  煜熺品红楼

由于前几次发了几篇和鲁迅有关的文章,引来了大量的关注,有不少网友质疑我是在故意黑鲁迅。

其实,我并没有想过这些,我只是想展现一个真实的历史,这其中并不包含对任何人的褒贬。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大众最熟悉的革命文学家了。小学开始就的《社戏》。初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高中《记念刘和珍君》。其实可以这么说,鲁迅先生的文章陪伴了大多数人的成长。记得童年时读过得《童年书架》,那本书上收录了不少先生的作品。

儿时的我非常崇拜鲁迅先生的革命情怀,崇拜先生那有力的文笔,当年鲁迅先生在我的心里就是神一样的人物。

后来长大了,看到了一些对先生所作所为怀有不同见解的文章。甚至还有些文章带有批判的色彩。那时也觉得没什么,谁还不挨个骂呢!

熟悉我的人大概知道我喜欢听戏,票梅派,喜欢梅兰芳先生。既然喜欢梅兰芳先生,就免不了去多了解他的生平往事,包括别人对他的看法。

了解了解着,就发现我曾经的偶像居然多次批评梅先生。

1924年,鲁迅在他的《论照相之类》一文中挖苦道:“我们中国最伟大最永久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因为从两性来看,都近于异性,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所以这就永远挂在照像馆的玻璃窗里,挂在国民的心中。”虽然没点明,但明眼人一看便知说的是梅兰芳。

1934年11月5、6两日,鲁迅发表了《略论梅兰芳及其它(上下)》,文中指出,中国的士大夫惯于将一切都变成趣味,变成清玩,一旦“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来”,往往会促其灭亡。鲁迅不客气的批评了梅兰芳和造梅、捧梅的一班士大夫的这一倾向,并且叹惜梅兰芳“竟没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

“梅兰芳的游日,游美,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而事实上,京剧并没有如鲁迅断言的那样式微和消失,反而一代代地传了下来,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与国粹,在今天仍有大量的戏迷与观众。

作为梅派票友,看见这种见解无疑是愤怒的。后来我查询了不少资料,发现鲁迅先生虽然不爱听京剧,但是爱听秦腔。

我好想明白了些什么,因为京剧的小嗓和唱腔多少带些紫醉金迷,带有靡靡之音的感觉。而秦腔则是吼出来的,气势雄浑,充满了血性。

都说李后主“玉树后庭花”是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

而当年腐败的清政府有不少官员喜爱京戏,花大价钱捧角。清朝的民众也纷纷沉醉其中,享受醉人的京戏和昆腔。政府逐渐腐败,老百姓也渐渐没有斗志。那作为一位革命人士,当然是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的。所以鲁迅先生公开抨击京剧,其实与其说是抨击京剧,不如说是抨击那些不顾民族安慰,一心沉醉在莺啼婉转之声里的腐败的能人志士。

大概鲁迅先生为何爱秦腔也可以理解了,一个是婉转的声腔,一个是血性方刚的呐喊,作为一位革命者,明显会选择后者。

我最爱鲁迅先生的《药》,华家和夏家和在一起就是华夏民族。

当然鲁迅先生由于过于看重革命,也曾抨击过不少无辜人士,毕竟梅兰芳先生也是将京剧带到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京剧的功臣。梅派也是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艺术。

所以从不去刻意批评谁,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代,我们无法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批评前人的三观。但是我想,应该不要让合理的艺术批评。文艺批评被个人崇拜所禁锢。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还是那就话:只陈述历史,不批判历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