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化之刘宋(1)
开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下中国的历史朝代顺序,现今已经有很多朝代歌和顺口溜,便于我们记忆,在此列一温故以熟知:“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当我们踏上金陵这片土地时,不得不给大家提到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一直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美誉,从东吴、东晋到宋齐梁陈,再到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一路走来无不彰显着南京这块虎踞龙盘风水宝地的传奇!
今天要说的是南朝文化之刘宋,说到南朝很多人会联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从中不难看出,当年可谓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而据清朝刘世珩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南京)乃有七百余寺。”可见南朝时期的寺庙数量远比诗中提到的480座要多得多!整个南朝时期,从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共历经170年,四个朝代(刘宋、萧齐、萧梁、南陈),25个皇帝。在这170年间,除梁元帝以江陵(又名荆州城,今属湖北)为都3年外,其余时间都城都在健康(今南京)。而其中刘宋为南朝之始,且是四朝之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时间最久的一个朝代,共60年(公元420-479年)。
南朝之始,刘宋王朝第一任皇帝刘裕,出生于东晋末年,公元363年,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今镇江)。还记得那首“京口瓜洲一水间”吗,说的便是这里。然而刘裕实际上是彭城郡彭城县(今属徐州)绥舆里人,说起彭城,今天徐州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到一位草根皇帝——汉高祖刘邦。两人都姓刘,还是老乡,难道二人有什么关系吗?没错,二人真得有关系,刘邦当年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刘交(后来成为西汉楚元王),而这个刘裕便是刘交的第二十二世孙。虽然是刘交之后,但是刘裕出生的时候,家里已经十分贫困了;尽管如此,刘裕最终还是成为了刘宋开国皇帝,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南朝第一帝”!其实在刘裕出生的时候,就和自古以来很多伟人的出生一样,天有异象!相传刘裕出生时:“有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他的父亲刘翘看到光照满屋,不亚于白昼,又联想到4月时节,儿子一出生,自家墓地便出现露水,实在吃惊不已,便给刚出生的刘裕起了一个乳名——奇奴。不幸的是,出生没多久,他的母亲便去世了,后来被寄养在姨妈家,于是刘翘又将儿子改名为“寄奴”。
说到刘裕乳名刘寄奴,对中草药比较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在草药界,有一味草药名称也为“刘寄奴”。这里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
由于年少家贫,刘裕幼年以种地、捕鱼、打猎为生。秋日的一天,他外出打猎时,只见一条银白色巨蟒在草丛中穿梭缓缓前行,刘寄奴即用弩箭射之,正好击中它的头部,巨蟒昂首挣扎,扭动全身,刘寄奴跑上前去,蛇身却一闪不见了踪影。刘寄奴好生奇怪,沿溪寻索,只见两个身着白色衣服的童子,背着药篓,踏着秋日的夕阳,正在向阳山坡草地采摘一种开着唇形黄花的小草。他一看这不是“鬼麻油”吗?尔后,两童子又跨过小溪,奔向南边的山麓采摘一些近似菊花的奇蒿草。
这时,夕阳西下,天色将晚。只见溪尽密树连坡,却不见那两个采药的白衣童子。刘寄奴正纳闷之时,忽听茂密的树丛中传来杵臼声,循声而探,只见那两个白衣童子正在捣采来的草药,且边捣边说:“大王那么大本事,为什么不杀刘寄奴报仇?”大王说“不能杀,刘寄奴将来要做皇帝。”刘寄奴闻言,大吼一声跳将出来,两童子急忙逃蹿,留下药臼杵槌和草药。
后来刘裕驰骋疆场,先后灭了南燕和后秦,于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建立了宋朝做了皇帝。传说宋武帝在南征北战中,用此药治愈了不少受伤的将士,却不知其名,故以自己乳名命之。并将神话中北边采摘的阴行草,俗称鬼麻油,称为北刘寄奴;南边采摘的奇蒿称为南刘寄奴。
这个聊斋般的传说,颇有后世杜撰的嫌疑,但依然跟刘寄奴本人脱不了干系。事实上,他身边一直伴着一位医中高人—刘涓子,这位高人尤为善治金疮痈疽,又是中医外科的消、托、补三法的奠基人,正是他编撰了那本堪称中国最早外科学专著的《刘涓子鬼遗方》。对于这种可治金创的菊科植物,刘涓子想必非常熟悉且应用自如,但或许是为了成就主子的声望,让刘裕借由“射蛇得药”的神迹而赢得更多景仰,刘医生也就默许甚至推动了“刘寄奴草”的诞生。(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刘寄奴喜欢医药,却是真的,他曾广泛收集民间方药,辑为《杂戎狄方》一卷,可惜现已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