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心理散文

贾宝玉名字中所蕴藏的寓意内涵知多少

2023-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山水凡人

人的名字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文字符号代码,但事实上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

《红楼梦》中一号男主角贾宝玉的名字,乍看来就像招财进宝长福荣禄一样,大家都会觉得很俗、很普通,但实际上这个名字大有来历。现根据自己阅读《红楼梦》原著所得和有关红学专家学者研究分析,至少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是“宝玉”之名,与贾宝玉非凡的出生有关。《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对贾雨村提到了贾府的一件异事:“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贾宝玉),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宝玉。”很显然,衔玉而诞是宝玉取名最直接的由来。

二是“宝玉”之名,暗含了贾母等对贾宝玉的珍爱和宝贝。还是第二回冷子兴说因为宝玉衔玉而诞是新奇之事,“万人皆好如此说,因而乃祖母便先爱如珍宝。”而在第三回林黛玉有同样的心理活动:“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三是“宝玉”之名,关乎宝玉非常漂亮的外貌。小说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后有一段关于贾宝玉外貌的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眼若秋波。”第十四回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时专门点名要见宝玉,及至见了面。第十五回首段写北静王水溶看到面若春花,目如点漆的贾宝玉,赞道:“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四是“宝玉”之名,显示了贾宝玉的高贵出身。众所周知,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汉字中,凡是玉字偏旁的字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珍贵器物。而玉器的使用者一般都是有一定权力和地位的勋贵之家,寒门小户往往是使不起的。贾宝玉出生在钟鼎之家、簪缨之族的豪门贾府,过着穿则锦衣纨绔,食则玉粒金莼,住则重楼花榭,行则仆从如云的生活,宝玉之名恰是贵族公子的身份象征。

五是“宝玉”之名,体现了贾宝玉的君子品行。早在春秋时期《诗经·秦风·小戎》中就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之后更有《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孔子在《礼记聘义》中说,玉有十一德,就是仁知礼义乐忠信天地道德,又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意思是说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暧而有光泽,这便是仁。君子就是玉,就是仁者。

纵观《红楼梦》中宝玉对待上下尊卑、各色女子有礼有度的言行举止,在那个时代,较之专门在女人身上做功夫的贾珍贾琏之流,宝玉无疑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

身处百花丛中,甘做护花惜花人,在这一点上不单警幻仙子说宝玉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连尤三姐这样性情泼辣的人,都对宝玉的君子风范赞赏有加。

六是“宝玉”之名,彰显了贾宝玉性格的至情至性至诚。《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宝钗生日那天,因受了黛玉和湘云的气,宝玉心灰意懒之下填写了一支情绪悲观的《寄生草》。

黛玉看了之后便问宝玉:“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从黛玉之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的名字是包含了至贵至坚之意的。

玉所蕴含的至坚,就是价格的至情至性至诚,贾宝玉貌似软弱,其实他内心是坚韧和坚定的,他最后的弃家为僧就是玉坚的表现,坚守着对林黛玉的一片痴情,坚定着自己内心最初的信念。

七是“宝玉”之名,暗示了贾宝玉在家庭败落之后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生活。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大观园中姑娘们在玩射覆这一游戏时,作者便借香菱之口说出了宝玉名字的出处,出自唐代诗人岑参《送杨瑷尉南海》一诗中的“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此句的愿意本是委婉地劝慰朋友不要嫌弃南海生活的清贫,但有学者认为作者此处引用这句诗,实际上暗示了宝玉家败后,寒冬噎酸,雪夜围破毡的悲惨生活状态。

八是“宝玉”之名,暗示了贾宝玉和钗、黛两人在婚姻爱情上的无限情缘。按小说的描写,黛玉和宝玉是木石前盟的仙缘,黛玉是宝玉的精神伴侣;宝钗和宝玉是金玉良缘的尘缘,宝钗最终成了宝玉现实中的妻子,而宝钗的宝字和黛玉的玉字则刚好凑成了宝玉二字,暗含了贾宝玉与两位姑娘的情感纠葛与宿缘。

九是“宝玉”之名,还暗示贾宝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从小说第一回写女娲补天的故事可知,那一块因无才补天被弃而未用的顽石,后来被一僧一道大展幻术变成了莹洁的美玉,即宝玉出生时含在嘴里的通灵宝玉。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精魂,通灵玉光泽则贾宝玉鲜活,通灵玉迷失则贾宝玉疯傻,通灵宝玉隐喻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与封建社会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就像顽石一样的顽劣性,这就是贾宝玉难以为世俗所包容的叛逆性。用警幻仙姑的话说就是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姓名学是一名综合性的学科,它融汇了语言文字学、民族民俗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精髓,体现了汉字的优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

曹雪芹充分地利用了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在简简单单的“宝玉”二字上,以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让读者感受了无穷的奥妙,再一次体现了中国红学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