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些,您就可以开始搞收藏了

一、读图范式
记得小艺在《该信任我们的眼睛还心灵?》这篇推文中曾经解读过,理解油画艺术的演进与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眼睛和心灵。
眼睛这条线索的焦点是寻找世界和物象的真实,支撑着它的是我们分析与解读这个世界的冲动(理性)。从艺术风格的演进史上看,串成这条线索的是油画从“程式—具象—抽象……”的发展过程。
而心灵这条线索的聚焦点则是我们人类根深蒂固的抒情需求,支撑着它的是我们心灵的感受能力(感性),串成这条线索的则是油画技法从“线描—变形—涂绘……”等一系列表意语言的发展历程。

眼睛与心灵、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这些内在的矛盾每一次的短暂和解与融合,几乎都会造就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毫无疑问,它为油画艺术设置了较高的鉴赏门槛,但同时也为这门艺术提供了巨大的审美张力。
上面这张配图,小艺取自于《读图范式》这本书的封面,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贾濯非教授。生在我们这样一个读图时代,贾教授的疏理无疑为我们鉴赏视觉艺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也帮助小艺瀍清了许多内心深处模糊的情感与观念。
说到底,一个好的读画者,即需要掌握一定的理性分析油画语言的能力,也需要敞开心灵,保持着我们纤细与灵动的感受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所谓提高审美,滋润心灵,便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形式分析
当然,油画原作与印刷或者电子媒介所提供的图像毕竟还是不同的。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油画能在各类图像媒介风起云涌的今天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自然有着它诸多不可替代的因素。

以这幅小艺的馆藏作品为例,首先,再精美、再高清的印刷品,是都无法还原艺术原作的神髓的。不说色差、笔触、肌理这些直接引起我们心灵感应的细节损失大半,就是观看的形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局限。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小艺都对这幅画爱不释手,整日把玩。
与这张图片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同,当凑着眼睛往近看时,我会发现许多毫毛般的笔触交融在一起,它们颜色各异,嘈杂重叠,显得拥挤而细碎。

但当我退后几步再看时,那些嘈杂的颜色竟开始自行组织起来,露出了它们或拉帮结伴、或隐隐对抗的意图。所谓初春早发的躲闪、正午焦阳的闪烁,所谓“遥看草色近却无”的惊喜感,不外如是。
当我再退后几步遥遥看去时,那些或对抗、或结伴的色彩又都失去了他们的位置。整个世界好像全都安静了下来,那些在近处嘈杂相交的细碎与平庸仿佛全都融成了一个整体,它们不分彼此,幽明辉映。就像夜晚来临时点亮人间的万家灯火,用它们特有的温度温柔地抚摸过大地。

最令人感到奇特的,是画面中央的那一丛墨绿。与组成大地与天空的细碎笔触不同,它是整幅画中唯一用采用色块涂绘技法处理的地方,轮廓不算尖锐,色彩的层次与流动也不算激昂。但在这个世界中,它无疑是暴君式的存在。

它就这么突兀地矗立于透视灭点的中心,让天空与大地变得空阔辽远,也让这个嘈杂而温柔的世界获得了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感。这个即嘈杂又寂寥的世界虽然温顺无言,但并不代表它们就甘于平庸与落寂。
就在前几天,这幅作品被一位藏家相中买走了。在感叹于这位藏眼光的当时,也让小艺心痛了好几天。
三、观画识世
在我们美术馆的签约艺术家中,德米特里是比较特别的一位。
由于小艺来馆日短,中国和俄罗斯又隔得太远,我至今天仍未与之谋面。但在读他的画时,我不禁对同事感叹:德米特里对这个世界是得多么有耐心,多么优雅的一个人呐。

同事会心一笑,接口说他特绅士,画起画来很慢的。馆里几位签约艺术家年初来华,我们组织几位在西溪湿地写生,另外几位两幅都画完了,他的一幅作品却还只完成了大半。

我问同事,这么限定活动的时间,看着他与其他艺术家一起写生时的局促模样,会不会觉得尴尬症犯了?
同事说,好像是有一点的。
后来馆长也曾与我们聊起了他们相识的经历,说他爱笑,工作室里一尘不染,高兴时总是拿起小提琴拉上一段。
在小艺意识中,好像画出这幅画的人就应该这样的。不攀比,不激烈,温雅的笑中透出一派庄重,和顺的性情里却也会绵里藏针。
读他的画时,我总是相信,这个人对世界态度是不会苟且,也不愿意苟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