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科椅旁沟通

那些读了许多与专业不相干书籍的牙医,后来怎么样了?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8人  辣匹马

先说说,什么是读书?

作家、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有一个观点:读专业书和教科书都不算读书。比如医生读医学书不算读书,如果他读文学书史学书哲学史就算读书。

诚以为然。

读书是为了学习一种方法,不是为了学习一种知识,知识随时可以更新,只要弄懂学习的方法,就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对牙医来说,比如读文学书,可以让你多一份情感,可以发现就诊顾客的情感和心愿,并且让情感变得非常细腻。看牙的顾客治疗病患只是浅层需求,而如何解决病患对顾客当下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如何实现顾客心底的愿望,光靠专业书籍和技术思维,就不容易完成了。

就拿我本人来讲,十年之前,四十岁出头,我放弃部分口腔临床诊疗时间,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了二年的心理学。当时全凭兴趣爱好,等到学习结束回到临床,再审视医患关系,就发现全都发生了变化。

罗马尼亚Cosmin Dima医生在病例报告《最优治疗设计达到完美功能和美学效果》中,开明宗义写道:“患者对目前的微笑感到非常不自信,希望能回到原来的状态,对美观的要求非常高,……我问自己:我是否能够为她重塑微笑?我是否能够让这微笑伴随她一生?”

让微笑伴随着患者一生,这样从“顾客心愿”视角撰写的病例报告,至少我在国内还没有看见过。

就这样,我开始更多地关注起客户体验和顾客心愿,并把心理咨询技术运用到了椅旁沟通对话中。具体的理念与方法可阅读《椅旁沟通学会这2招,99%的说服在你开口之前就已完成》。

顺便说一下,如果在椅旁沟通中,你能把自己的治疗方案定位在致力于实现“让微笑伴随一生”的顾客心愿,那么,客户还会抱怨你的价格贵吗?

通过完整的学习《心理学》,这个与口腔医疗不相干的专业,我不仅认识了自己,而且习得了一种新的方法,开拓了视野,无论在人生,还是在职场的道路上,减少了很多盲点。

到了今年,我又开始潜行学习写作,尤其是拆书稿一类的文章。写拆书稿的前提是彻底吃透一本书,再将书的核心观点提炼并表达出来,这对逻辑思考能力是一种培养和提升。运用在椅旁,在向顾客介绍讲解产品的时候,就避免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凌乱,顾客爱听了,容易理解接受了,对我就增加了高度的信任和好感。

尤其是那些抱怨价格高的顾客,我们要做的不是闪烁其词,说什么不贵之类的话,我们就是要理直气壮的坦诚地告诉对方贵在哪里,值在哪里,这样的讲解背后是需要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支撑的,最后才能让顾客觉得花钱花得值。

很多牙医都在对顾客科普,椅旁也好,撰文也罢,凭着你的“苦口婆心”是远远不够的。

没有逻辑的正能量就是负能量。

我不是在讲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故事。如果这篇文章能唤起你重新拿起文史哲类书籍去阅读的话,我则深感欣慰和荣幸。

说到底,椅旁沟通中屏蔽情感,只看病不识人的做法多半是行不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