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备忘录
昨晚专业组老T分享的话题中,其中有一个是由青年成长为父亲,首先提到自尊,以及自尊与经验的关系,自尊是形成势能最好的资源,一个人无论男女,他是终身在寻找父亲还是自己成为父亲,我想这取决于一个人个性化表达的程度,但,我们具备底层支架吗?这意味着我们自身暗黑能量的自显与自觉,在自觉中形成反思,忧伤以及救赎,老T说,上好的精神分析师是引领人,他需要具备母性的包容,父性的力量,孩童的趣味,我想至此一个青年也就成长为一位父亲,之所以用一段来接张宇的演讲,其实是从他分享的底层能量的涌动开始的,一位导师本身既是父亲也是母亲,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在这个层面上,一个完整的人格已经跨越了性别,他不再渴望从外在找寻灵魂的响应者,一种婴儿式的渴求,我想这样的人自尊水平一定是极高的,他只需要交代的人永远是他自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榜样引领人群,否则都难免陷入小情小爱的精致利己主义的状态之中,觉~知,让自己的生命形态进入修行状态,我们不再自以为是的觉得看清了很多事物,动态的演化更为重要,在进程中观察,感受,调整方案,这样我才不至于迷失在表象世界里。
在现象级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老T:
读一本哲学书,重要的是你的体验和感受是什么?我们是怎样去看这个世界的?我们活在表象的世界中,意志永恒不变,变的是表象。
1、世界是我(意志)的表象
表象后面的底座是什么?当我们站在自己面前,看自己所有的东西,由安全带来坦诚,然后接纳他,而某一个阶段,你想打自己两拳,为什么做出如此卑鄙之事?所以,当我们看一个人时,需要看到他想要什么?他在做什么?在动与不动之间,不动中凝视,在风雨飘摇之中如何行动?这些都彰显着我们个性化表达的水平。
对表象的感受和认知深度分为几个层面:
矿物世界:无动于衷,彻底边缘化。
植物世界:抱怨,进入并参与,无情感流动
动物世界:对现状不满,抗争,索取,攻击
人:与身体表象形成同一性,可探讨,你是你,我是我,但不隔离,观察两个世界的距离。
在意志的客体化过程中,你逐渐由低维走向高维,扩展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本体。
2、作为意志
意志是可见性、客体性之所以出现的本源,什么类型的人吃定什么类型,在意志的世界里,我们搞不懂,而身体的欲望和意志的欲望有一定距离,更深的了解我们的身体,才能更深的磨合。
流变中了解表象流变的特质,让表象流露出来,越少压抑,越多坦诚,越能看到自己表象的世界。
3、艺术与审美
理念是表象在流变过程中特质的解读。
理念的五个层级:
第一级:概念。
积累的概念多,词汇多,提升了表达的丰富性。
第二级:机制
1、充足理由原则:时间、空间
2、根据律:存在即合理
3、因果律:时空的核心是找到逻辑链
资源多,让个体可以发展出来,比如说忧伤是我们通过防御情感保护自己,我们可以用创伤的概念去理解它,然后保护自己,这就是机制。
第三级:怀疑和反思(主体在浮现)
我到底是不是创伤?这在怀疑。
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开始反思
到了这一层,有更多的元素不可控,全在流变,认知发达,主体浮现。
第四级:审美
感性的进入音乐,戏剧,诗歌等,最深的体验在战斗状态中表现出来。(这里我理解的战斗是在带有觉知的状态下去行动。)
第五层:关怀
对人性,生命的关怀,不被金钱等外在的东西束缚,一种“自失”的状态。
ps:在看电视剧《佛陀》中,讲到了智慧与禅定的关系,佛陀讲到到达智慧的三个阶段:持戒,禅定,智慧,我觉得这几个阶段也表达了一个人的自性化过程,定生静,静生智慧,在一种寂静(silent)的状态中,自我似乎和众生融为一体,能更切身的从灵魂层面共情他人,这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优美与壮美的区别(可怖的环境与宁静的心境)
优美的形象能被完整的把握,对象与主体和谐一致,因此是一种“宁静状态”。而壮美,或形体巨大,或威力无穷,由于主体不能完整地把握到它的形象,而显出它的无限性。同时它还令人感到是一种威胁,令人恐惧,产生痛苦感,觉得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在巨大的自然面前,所有东西都在冲击表象世界,你迎面而上,不退缩,这是壮美。
4、世界作为意志
人的表象的能力分为四种:
直观表象能力
思维表象能力
感性想象表象能力
独立表象能力
由此产生四类表象的类型,充足理由律由此有四种表现形式
1、科学
第一种是直观经验的表象,即主体按照时间、空间及因果等先天的感知形式构成物理世界的对象,支配他们的充足理由律是“生成(变化)的充足理由律。(物理理由)
2、逻辑学
第二种是抽象概念的构成表象,它构成判断,即概念的综合,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认识的充足理由律”(逻辑理由)
3、数学
第三种表象方式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直观,它构成数学的对象,支配它们的充足理由律是“存在的充足理由律”(数学理由)
4、伦理学
最后一种表象方式是行动,它的对象就是意志主体(即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支配它的充足理由律是“行动的充足理由律”,或“动机律”(伦理的理由)
一堂精彩的课程下来,解开了心中的许多谜团,当然也接触了叔本华的哲学观与解释系统,又有更多的疑问浮现出来,比如叔本华的理念和柏拉图的理念有何不同?又有何相关性?更多的是来自自己体验的一些感受性对接,我的成长究竟在哪个层级?在身体欲望与意志欲望之间,怎样的修行方式是最切合自己的?清净下来,然后跟随直觉去行动,让身体自然成为直觉的管道,人不过是更高意志的客体化显现,那就实实在在发挥自己的特质去做点事,做点有益于他人的事,当这么想时,内心开始纯净,我想这一切都归功于:坚定自己所选择道路,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并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资料引入:
叔本华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都具有两个世界和三重形式的结构:在柏拉图那里是: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始因——理念——现象;在叔本华则是:意志世界和表象世界,意志——理念——表象。理念处于中间,起着将两个世界连接起来的桥梁作用。柏拉图认为始因或者说造物主以理念为模型制造了现象世界,理念是现象的模型,现象是对于理念的“分有”。叔本华则认为意志以理念为中介客体化为表象世界,理念是意志的完美的客体化,表象是意志不完美的客体化。他说:“我们必须区分三种事物:(一)意志自身;(二)意志最完美的客体化即(柏拉图的)理念;(三)这些理念根据充足理由律的形式在现象中的显现,现实世界,康德的现象,印度人的摩耶(梵的幻象)。”在叔本华和柏拉图的哲学中,现象都被认为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是不真实的,只有作为意志客体化的中介或者说作为现象的模型的理念才是不变的、真实的,只有认识了理念,才能真正地认识现象,把握现象的意义。对于柏拉图,认识理念,就是透过变化中的现象,获得关于现象的真正的知识;对于叔本华,认识理念,就是个人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暂时摆脱了现象中根据律的支配,达到了主客合一。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三重构是一个从始因(造物主)开始到理念和现象的具有时间性的纵向的结构,这类似于笛卡尔关于形而上学的树形隐喻。而在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中,由于取消了“始因”,不再问“为什么”,所以也就等于取消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中的那种具有先后的时间性的关系,那种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意志、理念与表象是一种空间性的相互平行的关系,它们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理念和表象作为不同程度的客体化的意志,与意志并没有质的区别。柏拉图的始因、理念与现象在本质上是相互不同的东西,柏拉图要在现象世界之上建立起一个超验的世界即理念世界和神的世界。叔本华的意志、理念和表象作为本质相同的同一个东西,意味着不可能再有另一个世界,这实际上等于取消了所谓超验的世界。意志的世界就是理念和表象的世界。世界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然柏拉图和叔本华都区分了现象与理念,试图以此说明变化与不变及其相互关系,但他们之间却存在着这样的区别:柏拉图将理念与现象对立起来,由此陷入了二元论的困境:理念与现象以什么方式相关联呢?叔本华将理念与现象作为意志的客体化统一起来,由此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在这种统一中,变化与不变的区分被消除了。如果只有意志这样一个唯一的东西,那么,意志就变成了虚无。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形而上学,其中造物主、理念和现象都具有性质和程度不同的实在性。这种形而上学包括始因、目的以及从始因到目的的过程三个方面,呈现出一种从始点到终点的线性的特征。人作为认识主体,通过认识现象背后的理念,进而达到对于造物主的信仰。这是一种理性主义和信仰主义的世界观。叔本华的形而上学是一种内在性的形而上学,意志本身是盲目的,没有任何目的。意志的欲求是自己对自己的欲求,因而意志的欲求是一种轮回。人只有通过认识现象中的理念,暂时摆脱意志的束缚而得到解脱,或者通过认识欲求的空虚彻底否定意志,最终得到解脱。这就是叔本华所指出的从意志中获得解脱的美学方式和觉悟方式。
节选自文章《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与柏拉图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