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印度甘地主义的象征,一个作家民族精神的涅槃
说起印度,我们必然会想到近代作家泰戈尔和普列姆昌德,两人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泰戈尔出生于一个大贵族家庭,受的是高等教育,他描写的人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上流社会,即使是描写一些下层人物,也不过是站在同情的立场上关心他们而已。
普列姆昌德从小生活在农村,他是完全站在下层人民的角度,把印度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普列姆昌德的这些作品,印度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勤劳善良的品质引起了我们的共鸣和同情,普列姆昌德的作品也促进了中国人民对印度文明的了解。
《舞台》是普列姆昌德的一篇长篇巨著,约50余万字,描写的是印度贝纳勒斯市郊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苏尔达斯,他祖辈遗留下的土地,供牧人放牧,不取分文。资本家约翰计划在市郊开办卷烟厂,看中了苏尔达斯的这块土地,愿意高价收购,却遭到苏尔达斯的拒绝。约翰软硬兼施,用各种手段企图将地弄到手,却没有得逞。
《舞台》通过双目失明的乞丐苏尔达斯为保卫自己祖传的土地而进行的斗争,既反映了印度近现代社会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激烈冲突,是印度农业文明的一曲挽歌。普列姆昌德把苏尔达斯这个盲人,刻画地和普偶像甘地一样伟大,把作者对于民族精神的涅槃表现得淋漓尽致。
1、什么是甘地主义?
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在甘地的不懈努力下,印度最终迎来了独立。
甘地对印度的贡献,更在于他所展现出的强大精神力量,他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创立的独特思想体系更是深入影响到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甘地认为实现真理的唯一手段就是非暴力,这种非暴力从本质上是指,爱就是人的本性,真理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爱的原则,哪怕是对待仇敌也同样如此。甘地坚信精神的力量,认为善性是人的本性,只要保持这种善性,并坚持用非暴力的手段,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恶,甚至是感化一切恶的行为和事物。
甘地用真理与非暴力的学说,领导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自由独立的斗争。他认为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是暴力的,不道德的。然而,英国人作为统治者同样是有人性的,并非敌人,因此,可以通过非暴力的斗争方式,通过自苦表现出对他们真诚的爱,并促使其改正错误。为此,甘地提出了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来争取印度的自由独立的斗争策略。
对印度人民而言,甘地给予这个国家,不但是独立、自由和民主,还有信仰。
2、作品中体现的甘地主义
普雷姆昌德从小在农村长大,不到15岁结婚,随后便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师范毕业后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此时,他常常到农村视察,熟悉了农村生活,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苦难,这对他以后的创作影响很大。他在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思想影响下,开始专心致力于专业文学创作。
普列姆昌德他一生总共创作了12部长篇小说,25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一系列的论文、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他还翻译了很多其他的地方作品。
《舞台》是如何体现甘地主义的呢?
▶ 首先,当时的现实情况是:英国殖民主义的确立,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了作为印度经济基础的农村公社,摧毁了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打破了农民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惶惑和灾难。
主人公苏尔达斯的祖辈遗留下二、三十亩荒芜的土地,供牧人放牧,不取分文,资本家约翰•希瓦克计划在市郊开办卷烟厂,于是看中了苏尔达斯的这块土地,要高价收购,却遭到苏尔达斯的拒绝,最后,约翰•希瓦克软硬兼施,用各种手段企图将地弄到手,也未得逞。其实这就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残酷统治,反映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冲突。
▶其次,这部作品是面临冲击而日趋衰落的印度传统农业文明的一曲悲壮的挽歌,苏尔达斯这个形象既是甘地主义的象征,也是作者普列姆昌德思想的正面体现者。
普列超姆德是这样描述苏尔达斯的:“这个地方没有人不知道他的好品格和美德,他酷爱音乐,内心有着一种特殊的美好感情,笃信神灵、助人为乐是他的特性,他双目失明,但心明如镜。”
普列姆昌德笔下的苏尔达斯,瘦骨嶙峋,体质十分虚弱,但天性淳朴善良他,既没有高大的身躯、健康的体魄,也没有引以为傲的本领,美好的感情和善良的品德就是他显著的标志,给民众起到了楷模和典范的作用,同时也成为甘地主义的象征。
▶最后,普列昌姆德用多种角度、多个侧面刻画出的是苏尔达斯内在的精神和道德,他的身上总是呈现出一种神性的光辉,他的心灵总是激荡着一种神圣的情感,自始至终,苏尔达斯对道德的坚守,都带有一种赋予神秘色彩的动因。尤其,当苏尔达斯的悦耳歌声在空中激荡、响起时,仿佛一些光亮在水深处闪烁着。
苏尔达斯的家是一个非常简陋的茅草屋,吃的是杂米稀饭,穿的是衣衫褴褛,但是他的内心是如此丰富,他身上极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于苏达尔斯来说,他的土地完全可以够他生活,但他把土地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自己乞讨为生。
对于苏达尔斯来说,卖掉土地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但他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当道义感在他胸中燃起时,任何物质方面的利诱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先生,我们不是为了要人感恩才行善的,行善就是为了行善。
苏尔达斯把道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虽然他从来没有在这块土地上得到任何收益,但是,丢掉了土地就是丢掉了道义,也就是丢弃了生命。
苏尔达斯心中的光亮就是他一直坚守的道义和良心,也可以说善是人的本性,恶的出现乃是由于神性的暂时缺席,所以趋善避恶、改恶从善,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必然的,可以用适当的方式,唤醒沉睡的神性,就能趋善避恶,甚至实现由恶向善的转变。
普列姆昌德以苏尔达斯这个人物的刻画,体现出甘地主义精神,苏尔达斯就是甘地主义精神的代表,他不以贫为耻、以富为荣,而是安贫乐道、耻于谋利,满足于吃一口要一口,从不考虑改变自身生存的条件,却追求心地的纯洁、精神的高尚和完美。这正是印度传统农业文明的人生哲学。
3、民族精神的涅槃
普列姆昌德在《文学的意义》中说: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应该具有崇高的思想,具有对自由的热爱和创作的冲动,应该显示出生活的真实面貌。它应该使我们行动和斗争,使我们产生激情,而不是让我们昏昏欲睡,因为现在再要昏睡就是死亡的象征。
《舞台》所表现出的对传统农业文明的认同倾向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当它具体表现为对殖民侵略的否定时,它是悲壮而崇高的;当它由此把传统文明作为永恒的理想世界,不想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观念时,它又是僵化、保守和幼稚的。
普列姆昌德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在民族觉醒时期开始的,是与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品中也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的作品中不仅揭露了殖民制度的罪恶,而且还号召印度人民要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字里行间中均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
1907年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乌尔都语写的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就揭露了殖民制度的罪恶,并且号召印度人民要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他把为祖国流出的每一滴血,比作世界上最珍贵的珠宝。正因为此,小说一出版,就被英国殖民统治者下令禁止发行,他的创作活动也被禁止。
普列姆昌德没有被英国殖民统治者吓倒,反而更激起他的反抗和斗争,为了更多的读者阅读到他的文章,他开始使用印地语进行创作了一系列长篇和短篇小说。
为了使印度进步文学工作者团结在一起,有发表作品的阵地,普列姆昌德又开始创办刊物《天鹅》和《觉醒》,这两个刊物的进步倾向,触怒了英国殖民统治者,一度被迫停刊。历经曲折后,这两个刊物不仅对印度现代民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印度先进文学的一面光辉旗帜,鼓舞印度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而斗争。
1934年,普列姆昌德为了让刊物正常发行,去孟买一家电影制片厂工作,并创作了几个电影剧本,拍成电影后,孟买政府禁止上映,导演竟然擅自删改情节,这是普列姆昌德无法忍受的,他离开孟买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后,普列姆昌德继续文学创作,他开始着手一个新的刊物,来培养更多的文学战士。可是,新刊物还未诞生,他就去世了。
普列姆昌德在作品中深刻有力地反映出印度社会的尖锐矛盾,高举反帝爱国的旗帜,而且还亲自参与到实际斗争的行列,为印度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毕生的努力。
普列姆昌德的创作,在印度文学史上有着新的意义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 作品具有高度的生活真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普列姆昌德的作品写的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从普通的劳动人民中,挖掘出的题材,他形象的加以塑造,刻画出生动形象的人物。
他把生活中观察到的社会矛盾、特定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社会问题,通过作品呈现出来,既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也尖锐地揭示出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与封建势力近乎勾结,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
▶ 劳动人民成为主人公
在印度文学中,普利姆昌德的作品是那些受地主高利贷技师等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第一次成为正面主人公。他以形象的笔描绘出了印度劳动人民善良、勤劳、朴实的品质,还支持了他们的偏见和迷信。我们从作品中也似乎能够听到苦难农民反抗压迫、反对不合理制度的呼声。
▶语言简洁朴素
普列姆昌德在作品中使用的是活生生的民间语言,特别是农民日常口语的使用,使作品更好的表达了农民的思想和感情,也赋予了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
泰戈尔说:“我在等待着一位诗人,他是农民生活中的同伴,是他们工作、谈话中的情人,他和土地更亲近。”这位诗人就是普列姆昌德,他是和“土地更加亲近”的印度第一位作家,也是千千万万印度农民的代言人。
普列姆昌德认为:“一部作品是作者的感情、性格、生活、理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面镜子,如果他的心里有对祖国的热爱,那他塑造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都应该染上爱国主义的色彩。”
《舞台》是面临冲击而日趋衰落的印度传统农业文明的一曲悲壮的挽歌。普列姆昌德最后把苏尔达斯写成了道义上的胜利者,他的死被看作是民族精神的涅槃,震撼了成千上万印度人的灵魂。
普列姆昌德是一个思想深刻有内涵的作家,他不愿做懦夫,愿意做生活的驾驭者,奋斗、失败、努力、跌倒、再爬起来,再跌倒……经历过人生坎坷的他,不仅在作品中实现了民族精神的涅槃,在生活中,他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实现了他人生的涅槃,民族的涅槃,也成为了印度人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