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庆名门】参加广州起义的三位长鄄马家兄弟

2020-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长鄄马氏

来源于《宝庆府》之“宝庆名门”栏目

马一鹰/文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引起很大的震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起义的许多领导人和保留下来的武装力量,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而顽强战斗,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革命火种。

主要指挥官有张太雷、叶挺、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等,三位长鄄马家兄弟参加了这次起义。他们是:

马非百

【马非百小传】

又名马元材,派名永旦,号若村。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他的影响,曾多次引用观点和言论;德国日本等国家也翻译了他的不少著作。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念书期间,参加了五四运动,参与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北京工读互助团、国民杂志社、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筹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北大书法研究会等系列实践活动。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罗元鲲、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庆熙(女)、刘千昂(女)、蔡麓森、蔡蓉峰、文七妹(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罗章龙、杨人杞、易克嶷、张国焘、刘仁静、萧镇湘、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徐特立、林伯渠、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萧楚女、冯玉祥、李德全(女)、郭春涛、邓翠英、邓飞黄、张敦讷、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朱家骅、陈垣、余嘉锡、章士钊、姚从吾、尹达、李文、袁朴、胡宗南、刘肖愚、胡寄聪、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等。自1926年起,历任黄埔军校 [1] 入伍生部普通学历史教官(少校)、校本部政治教官(中校),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 [2] 中国革命史教员,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中州通讯社主任兼总编辑,国立河南大学教授,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干事,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委员,河南省政府秘书,国立河南大学代理校长、历史系教授,苏鲁豫皖边区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秘书处秘书,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华书局哲学组编辑等职。在黄埔军校期间,与领导省港大罢工的邓中夏联系密切;积极支持并参加广州起义,许多革命者都在他的住所乔装参加巷战,其住所成为重要联络点,起义失败后,利用其身份掩护营救过邓拓、嵇文甫等许多共产党人。1943年进入中央训练团。1949年谢绝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的“台湾大学训导长、教务长、总务长三长任选”邀约。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前,曾在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著有《桑弘羊及其战时的经济政策》、《桑弘羊传》、《桑弘羊年谱订补》、《桑弘羊年谱》(有德文和日文译本)、《管子轻重篇新诠(套装上下册)》(郭沫若曾引用100多条)、《秦始皇帝集传》(《秦始皇帝传》出版后被誉为司马迁“史记”马骕“绎史”后之巨著,称“三马三史”)、《秦史纲要》、《秦集史(全二册)》、《秦汉经济史料》、《西汉时代的吏治》、《盐铁论集注长编》(《盐铁论简注》)、《诗 · 桃夭新证》(手稿)、《秦书》未完稿等。马非百治学领域广泛,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秦汉史、中国经济思想史等领域的研究中有突出的贡献。他的治学思想深受近代自然科学的洗礼,从而使其历史研究能够在资料翔实、考辨精湛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见解,较之前人研究更加深入。他是第一个肯定秦始皇功绩的学者,毛泽东多次和他一起探讨秦始皇和秦史,胡适赞誉他“非百百非而不非秦” 。其博大精深的专著,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马子谷

【马子谷小传】

又名式材、世材、轼材,派名永菽,字任之。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1919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3] 。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学生联合会”干事,五四运动后深入工人运动并任北京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教师,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相继参加广州起义、淞沪会战、浙赣会战、闽海抗战,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下汗马功劳。自1926年起,历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专员,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员,福建省政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国民政府中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国共合作时期的特别支部),华北民族革命同盟成员,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成员,国民革命第七十军战时步兵干部培训班教官,国民革命军第70军驻长沙、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主任,民国福建省政府顾问兼干部考核专员,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民革命军第25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统战策反小组成员,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与湖南临时省政府联合办公室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等职。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匡互生、夏明钢、王光临、王荷波、陈伯达、潘祖彝、陈希周(陈昭礼)、李黎洲、徐琛、李培桐、潘谷公、戴任、陈应中、毛泽民、盛世才、刘峙、汤恩伯、陈立夫、陈果夫、周恩来、杨匏安、刘清扬(女)、吴玉章、刘少奇、李维汉、杨献珍、雷瑜、方鼎英、邹鹏振、鲁涤平、彭湃、杨殷、刘珍年、杨献珍、王昌明、于右任、马维孝、潘汉年、陈独秀、彭述之、朱蕴山、吴成方、叶挺、许德瑗、朱江户、管长镛、何键、李觉、刘建绪、羊枣、王亚南、余志宏、陈公培、胡邦善、周里、欧阳方、程潜、陈明仁、邓飞黄、刘公武、刘岳厚、蒋昆、唐文夑、唐星、程星龄、文于一、唐生智、陈采夫、蔡杞材、刘人奎、姜和瀛、刘鸣球、伍光宗、魏镇、刘寿祺、谢淑周、张严佛、袁朴、肖劲光、黄克诚、黄曾樾、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徐悲鸿、林伯渠等。

马巨材

【马巨材小传】

又名马子任、马任,派名永式,号陆村。出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1924年8月1日入读由孙中山六个月前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预科,成为第一批学生,升入本科后,在理化系肄业;1926年春,被孙中山一年前创办的黄埔军校 [1] 入伍生部聘为普通学化学教官,后来改任校本部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当时一起共事的有孙中山、蒋介石、周恩来、廖仲恺、成仿吾、戴季陶、方鼎英、顾祝同、何应钦、李济深、马非百、毛泽覃、聂荣臻、叶剑英、恽代英等。1927年12月11日和马子谷、黄英博(黄春源)、刘肖愚、王昌明、朱迪、马哲民、区克宣等在马非百的军校住所乔装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乘海轮由广州到上海再到洛阳,担任河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社会科学教员,和黄英博、孙席珍、招勉之等老师一起从事革命工作,宣传共产主义思想。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任教于河南省立开封高级中学,和徐干青、石静涛(石恩波)、杜孟模、李文彬、武狄生等老师借鉴北大办学方针,把开封高中办得有声有色。1935年12月23日,和徐干青老师设法从学校后门放走响应“一二 · 九运动”的学生,并亲自到南关火车站具体指导“卧轨”抗议行动。1938年夏和范文澜、嵇文甫、王阑西、杜孟模等教授一起筹建“社会科学读书社”,发展社员400余人,团结广大师生宣传抗日;紧接着开办《沉默》、《群啸》、《理论与评论》、《解放之路》等进步报刊,利用主讲“公民课”宣讲“资本论”和传播马列主义,动员并资助进步学生奔赴延安或到抗日根据地直接参战。1940年在“开高”临时驻地内乡县夏馆镇外的河边以钓鱼为掩护,与地下党接头,接受指示和汇报工作。1943年元旦被“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逮捕关押(1942年8月至1943年12月,中统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镇平分区和国民党河南省党政军伏牛山区工作团在整个南阳地区共抓铺1110人,史称“南阳血案”)。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4]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2]

妇女运动讲习所,1926年9月创办。全名中国国民党妇女运动讲习所。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妇女部主持,该部部长何香凝兼任所长,中国共产党蔡畅任教务主任。学员由中国国民党各省、市党部和所属妇女团体选派,每省一至两名,学习半年。鲍罗廷曾讲授苏联妇女课程,邓颖超讲授妇女运动课程。1927年3月第一期结业后停办。

[3]

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誉为东方康乃尔。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采用四年本科制和设置毕业设计环节的大学之一。获得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评比”第一名。先后培养出73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9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位、中央研究院院士6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位;涌现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杨杏佛、黄万里、庄俊等学生(庄俊主持设计建造了清华学堂)。

[4]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中国同盟会早期骨干,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尤其是担任监察院院长一职长达34年;同时也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