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长励志散文

给树人发一条微信【6】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39人  眺山

读书如吃饭。

吃什么样的饭食,长什么样的身体,有什么样的体力。

读什么样的著作,长什么样的头脑,有什么样的智力。

这就是我的“读书观”。在特定条件或环境下,也是我的“教育观”。

我读《鲁迅全集》,是视为在“鲁迅大学”攻读“鲁迅专业博士”的。我想,把“人民文学2005版”《鲁迅全集》18卷、“同心2014版”《鲁迅全集》20卷(合计38卷)逐字逐句逐卷读思完成(加上参阅相关学者的著作),也该是“实在”的“鲁迅专业博士”了——不输于学院派。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2005版)中的4卷《鲁迅书信》,无疑是最为切入“鲁迅思想”的“核心读本”——不懂得“鲁迅思想”,何以驾驭“鲁迅作品”呢?

我以为,“鲁迅思想”又首在其“教育思想”,因为鲁迅先生的职业生涯是从“讲台”开始的。因此,我就鲁迅先生的“教育观”略作抒发,以成就本文。

近读《西南联大英文课》一书,主译者罗选民先生对目前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作了尖锐而中肯的批评,指出“许多外语学院变成了职业的训练场”,“学生得到的教育不过是工具训练而已”。

罗选民先生的这个批评在2016年岁末。其实,鲁迅先生在1925年初,就对这个“教育是工具训练”的问题提出了批评。同一个问题,在90年时间中先后有批评之强音,就不能不引人深思与反省了。

鲁迅先生指出:“现在的所谓教育,世界上无论那一国,其实都不过是制造许多适应环境的机器的方法罢了。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这时候还未到来,也料不定将来究竟可有这样的时候。”这就是鲁迅先生对“教育是工具训练”的批评与未来预期。

90年后,罗选民先生在《西南联大英文课 · 序》中,再度对这个问题发出了批评之音。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鲁迅先生对“教育是工具训练”的批评,是在《两地书》中,针对许广平女士提出的问题而作出的。

许广平女士提出的问题是:“教育对于人是有多大效果?”“教育造就人才的目标在那里?”“究竟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应该讲,这三个问题都是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其答案,在《西南联大英文课》一书中,有6个篇章可以给予满意的回答,它们是《教育的目的》《民主社会中教育之功用》《什么是大学?》《通识教育》《通识学院的理论》《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建议有心人认真参阅,我们在此就不细述与赘言了。

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不成为教育训练的工具。或者说,不作为工具而被教育所训练。

我以为,不作为“工具”而被教育所训练,关键在于:作为学生,一定不要“为一份特定的工作”而进入学校学习,尤其是在大学。以“就业论”的目的进入大学,那么就一定是“工具训练”了。这样“训练”出来的人,有多少人会发展到光辉的职业顶峰呢?

以“思想者”的心态与姿势进入学校,尤其是大学的“学问为人”,就会“纺织思想之纱,铸就心智之锚”,就会获得超凡的“情感与意志的塑造”,其步入职业生涯,就不是“我要就业”,而是“就业要我”。想一想鲁迅先生这个人生样板,不就是这样的吗?

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在他们那个时代“发愁”过就业吗?我不得而知。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大学生,包括在职业生涯途程中的青年人,若真正把《西南联大英文课》一书以“思想之眼”认真读好、读懂、读透辟,学以致用于自己,无限美好的前程就会绝对属于自己!

一本书,能有这样的伟力吗?

有的!不信,你就读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