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非靠谱语文老师品诗词】在孤独中找寻自己——《江雪》

2018-11-09  本文已影响189人  TJ小小李杜

江雪

唐代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流传极广的五言绝句,但同时也是一首大部分人一开口就会读“错”的作品。

不过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了,我所谓的“错”是加了双引号的。其原因在于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标准,我们大众化的读法本没什么错误,只是如果按照古代声调标准,想要读准《江雪》,还需要留心一个问题——这首诗一二四句的韵脚字,即“绝、灭、雪”都应读作“入”声。这是一种在汉语音调发展过程中已经基本消失的音调,其发声特点是短而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江雪》的入声读法),而入声韵,又被称为仄声韵。

中国古代汉语音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这四声又被分为平仄两类,其中平声归为平,上去入三声归为仄。

为什么我要尤其强调《江雪》的一二四句压了入声也就是仄声韵呢,主要是因为,在一般的绝句创作中,诗人往往会选择压平声韵,比方说我们最熟悉的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低头思故【乡~】

你看,“光,霜,乡”都是平声,而柳宗元,却偏偏另辟蹊径,采用仄声韵来进行创作,这其中,必然是包含一定的情感用意的。

当然想要理解其用意,我们不妨先来整体看一看这首绝句的内容都写了什么。


层层的山峰之间,绝迹了一切飞鸟的出现。

条条的幽静山路,抹灭了行人的踪迹。

漫天飞雪的江面之上,一叶小舟,一位渔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这是何其寒冷、孤独而又绝望的画面啊。在一片冰封雪景之中,一位披着蓑衣,孤舟独钓的老人,原本就已让画面产生了浓郁的凄凉之感,更不要说这是一个“鸟飞绝,人踪灭”的冰封雪景。“雪景”,又何尝不是一种“绝景”啊。

“绝灭”二字配合入声特有的短促发声,构造出一幅毫无生机的背景,而正是这种毫无生机的背景,将渔翁的孤独无限放大,因此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就是那种近乎绝望的孤独,因为诗文本身早已用藏头诗的形式告诉了我们他所有表达的正是那“千万孤独”(每句第一个字连读)。而这种理解,确有足够的背景依据。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都积极参与了由王伾、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所谓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一场政治改革。改革派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

但是这场锐意进取的改革只持续了半年,就在宦官集团私立李纯为皇太子,并逼迫唐顺宗禅让皇位给李纯即唐宪宗的背景下失败了。

宪宗一继位,改革派便受到了严厉的打击。王伾、王叔文甚至是已经退位成为太上皇的唐顺宗都在不久后相继去世。

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二王”即王伾和王叔文,“八司马”即后来被贬为各地做司马的八位改革派核心成员,其中最有名的就当属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就在今天的湖南永州零陵。虽然名为司马,但因为是罪官,所以柳宗元到了永州之后甚至没有住的地方,一度只能暂居当地的龙兴寺中。

唉~有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唏嘘于世事无常、祸不单行。就在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久,他的母亲又因病去世,官场和家庭的重重打击让柳宗元陷入到了无尽的痛苦之中。来到永州的第二年即元和二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苦闷、孤独、绝望的柳宗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江雪》。

所以按照这个背景来看,似乎柳宗元这首《江雪》所表现的情感主旨是孤独悲苦无疑了。

但是我个人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总会在想,在这茫茫的大雪之中,在这刺骨的江面之上,这位孤舟独钓的老者,究竟在钓什么呢?真的是在钓鱼么?

吴小如先生曾说,柳宗元的主观意图是想在不动声色间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词,叫做“清高孤傲”。没有谁会否定他的孤独,但在孤独的背后,或许更多的还是这份清高与孤傲。而这个特质,正是很多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给予渔翁这一形象的精神寄托。

那么,这种任他冰雪刺骨,鸟绝人灭,我自清高孤傲,不可侵犯的渔夫形象,是否正是柳宗元本人的自喻,是他所追求的思想精神的写照呢?

如果这样来看,这位江心垂钓的渔翁,显然钓的不是鱼,那,是寂寞吗?或许有一些,但更多的,想必是那个清高孤傲的灵魂吧。

渔夫的孤独,是一定的,但孤独,不完全等同于悲苦,当一个人身处绝境,当你的身边静如死寂,当天地万物间唯你傲然独立的时候,往往,是最有可能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正如沧溟先生所说,“没有什么比在万丈红尘中找回无比通透、清澈、干净的自己,更高妙绝伦的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