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11 | 三招辨孝子
【原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是怎么辨别是否为一个孝子?有三招。
第一招,“父在,观其志”,就是父亲在世时,观察孩子的志向。
孩子越来越大,就会离父母越来越远,能立志,有志向的子女,对未来的自身而言,肯定能自食其力,沿着生活的主线,志向犹如驶离生活的箭头,着靶中心目标,与此同时,也无形牵引着,若即若离的与孝道同路。
于距离而言,有远近之说。始终以父母为中心为圆点的轴心生活,志在半径内,就是生活在父母亲的半径范围内,工作父母放心,成家立业不要父母操心,为人处事父母舒心,安心立命,立己尽孝。对于现在年轻而言就是天大的孝了,父母也笑了。
志在半径外,有决心在外,必定是一个孝子。在没有父母亲引力的条件下,会形成自身的生存能力,有余力则帮扶家族。任何一个与父母亲互动的联系,都会是心灵上的交流与安慰,只会增加彼此的思念,父母也会唠叨于心,随着岁月的洗尽,在根子上越发的强烈,犹如风筝的线回收着,牵引着落叶归根。
第二招,“父没,观其行”,父母不在世,就要观察子女的行为。
那时子女已是为人父、为人母的时候,当父母不在世时,能不改其行,伏枥前行,立担家族重任。中国传统素有继承之心,传承之意。后辈与前辈就会被相提并论,是否偏离行为准则航线,公道自会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以风俗约定的准绳,评价你的行为。
第三招,“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过了三年,子女都没有改变父亲生前的行为,一如既往,就是孝子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三年”,古有守孝三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出自《论语·阳货第十七》,从宰我和夫子的对话中已有答案。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荒废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生疏忘记。旧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成熟,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轮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还不满三年〕你便吃大米饭,穿锦绸缎,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守孝,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关于“三年守孝”,可以看看这两位。一者为曾国藩,虽孝期未满,也是情非得已,母亲去世,接皇帝旨意,受父亲之名“移孝作忠”,出山办理团练,守孝1年零1个月。父亲去世,上折请求守孝三年。因战事吃紧,接旨意出山办理浙江军务。这次守孝是1年零5个月。二者为王阳明,其父王华逝世,知行合一的阳明先生守孝三年。
于今而言,较之于两位圣人,不可想象,惭愧不如,汗颜呐。
另外一个关键点,就是承父志。还是直接回到“父在,观其志”,在当时的视野及环境里,小时候的志向多少有些父亲的影子。而后来,就是你自己的时代,你就是你小家的标杆,检验的标准就是你是否扛得起这一面旗帜沿着父辈的足迹继续前行。
随着三层关系的递进,其实时间就是检验孝道的真理。
十月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