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命”地创作——读《早晨从中午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9779032/6831a63bbe20ea87.jpg)
昨天在简书上看到一个标题,大意是跟着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学写作,勾起了我再读此书的兴趣。这本书是路遥的一些随笔合集,当然里面最重要的部分是《早晨从中午开始》,大概6万字,是路遥离世前为《平凡的世界》所写的创作随笔。
《平凡的世界》是我目前看过的为数不多的百万字的长篇,七八十年代、农村生活为主的时代背景,却吸引我走进了那个文学的世界,看完小说,赶紧把路遥相关的其他作品也买了,《人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就是那个时候购入的。
在我的创作生活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早晨。我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这是多年养是的习惯。我知道这习惯不好,也曾好多次试图改正,但都没有达到目的。这应验了那句古老的话:积习难改。既然已经不能改正,索性也就听之任之。在某些问题上,我是一个放任自流的人。
在第一节开头,作者就开门见山地写出自己在创作生活中的状态。基本是中午起床,用很热的水洗脸、喝浓浓的咖啡,仪式上开始一天的早晨;接着就是寸步不离写作的台面,基本到晚上10点才记得吃一天中的唯一一顿饭,有时候忘记吃了,只好去邻居那要一点吃的;晚上又接着写作,凌晨2、3点睡觉是常事,4、5点睡觉也是便饭,天已大亮再睡觉,也不是偶然。因此午间起床,就是他的清晨了。
在第一节最后他又说: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于我,对于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征。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于其间。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而立之年的路遥对自己工作的要求,生命进入正午,工作状态却要像早晨的太阳一样充满朝气。
在这个随笔结尾处,他再次写到:
是的,我刚跨过四十岁,从人生的历程来看,生命还可以说处在"正午"时光,完全应该重新唤起青春的激情,再一次投入到这庄严的劳动之中。那么,早晨依然从中午开始。
可他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这些文字也几乎成了他生命结束前的绝笔,而他这个时候依然希望自己再次投入繁重的“劳动“(他把创作称为劳动)中,进入这种癫狂的写作状态。
虽然路遥是因为家族遗传的肝病去世的,但是他在这篇创作随笔中,在创作动机产生,自我评估时;在创作第一部中,在第二部创作快结束时,在第三部快要完结时,等等,很多次提到自己是赌上了自己的生命在创作。他那苦行僧般的创作经历,把自己一次一次逼到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这是有多热爱文学创作,这是多么坚定地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在沙漠中与宇宙独处,做好了搭上性命的自我承诺,在生命即将结束时,依然想要继续这种“不要命“的生活。
从这部随笔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现实主义、严肃文学的写作方法,大量的文献类的、实践类的准备工作,在开始下笔前从结构到细节、事无巨细的构思,在写作中严格的按既定计划推进……但是我更多地看到的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忘我,他已完全忘记了自己是用肉身在完成这件事,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上厕所,总是处在一种燃烧的状态里。从创作之初,就愿意搭上生命去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9779032-4cfc5308c184156a.jpg)
我们在唏嘘路遥英年早逝的时候,或许不知道他的宿命是家族遗传肝病,他的弟弟们也差不多在他相近的年龄陆续离世。他要是不这么“不要命“,或许完成不了这样伟大的作品。正是这种“不要命“,用生命换来了精神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