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主播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定稿
大家好,我是“诗书优游”国学主题分享交流平台诗词频道的主播百合。
我的遨游中国的诗词之旅从锦绣成堆、宏伟壮观、万国来朝、气度恢弘的“唐诗之都”长安启程,探秘了最为诗人钟爱的“曲江”和“终南山”之后,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已经和大家一起深度畅游了河西走廊的古城凉州、敦煌和辽阔神秘的西域,跟着岑参的豪情穷尽了我国的西北边陲。从这一期开始,我的脚步将折而向东,这向着中原腹地探索的第一站我将通过诗词了解山西。
山西和陕西这两个名字十分相似的省份在上地理课默写行政区划的时候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这次准备分享我才真正搞清楚了。
陕西之所以叫陕西是因为它在陕塬以西,这个名称始于西周初年。据《括地志》记载:“陕塬,甘棠西南也,分陕以塬为界。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四,召公屯之。”也就是说,周公旦与召公奭以陕塬为界线,一人治理一边,陕塬以西称为陕西,陕塬以东则为陕东,史称周召分陕。《说文解字》:“陕,隘也”,也就是难以通行的地方;“塬”是指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四边陡、顶上平的高地。陕塬也就是险峻的崤山山脉中一处相对比较平坦的通道。这个“陕塬”就是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唐朝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自此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元至元二十三年正式设陕西行省,明朝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朝改名为陕西省,一直沿用至今。
而山西,顾名思义就是在山的西边,这个山是指太行山脉。山东则是指太行山脉崤山函谷关以东,这个我再给大家分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曾提到过。所以说太行山脉是山西和古籍中所说的山东的分界线。查看中国地形图,可以明显看出山西和陕西是以黄河大“几”字形右边的南北向那一竖为分界线。但陕西的中心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在黄河最南向东拐弯处的西南方向,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中心。而山西的中心太原所在的断陷盆地则要靠北得多。山西的另一个重要城市大同更是紧邻长城和内蒙古的塞外。
百度百科这样给我们介绍山西:山西位于中国华北,简称“晋”,省会太原,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相较于西安和陕西的辉煌,山西的存在感要低得多,虽然山西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同样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
山西临汾市有个尧都区,因为这里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尧帝陶唐氏的诞生和建都之地。所以唐朝诗人马戴在登上鹳鹊楼的时候,思绪不觉就飘回了久远的尧舜时期,写下了“尧女楼西望,人怀太古时”的诗句。
商朝灭亡之时,伯夷叔齐“耻食周粟”,在首阳山上挖野菜为生,最终饿死。这个首阳山就在山西永济县。伯夷叔齐在这里留下了那首著名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山西的简称“晋”则因为这块土地在春秋时期是晋国,著名的“春秋五霸”第二位毫无争议的便是晋文公重耳。他的父亲晋献公宠爱骊姬导致了“骊姬之乱”。千年之后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来到骊姬的墓下有感而发写下了“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的诗句。周定王十六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山西因此也就分属赵、魏、韩三国,所以到现在我们还说“三晋大地”。唐代诗人张乔《题河中鹳雀楼》中就有“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的句子。
汉武帝刘彻则曾经五次“行幸河东,祠后土”,所祭祀的后土祠就在现在山西省万荣县西南。元鼎四年的这次巡幸祭祀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唐朝诗人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中“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所咏即是此事。
由隋入唐的诗人、王勃的叔祖王绩的代表作、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野望》也作于山西:“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其中的“东皋”就是指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也是诗人隐居的地方。
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山西则是它的“龙兴”之地,因为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的根据地就是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所以唐朝封太原为“北都”、“北京”。
不过说道山西,大家通常的印象则是“煤老板”、“老陈醋”和“刀削面”。
山西的煤矿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15年底,山西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占全国保有资源储量的17.3%,居全国第三;煤层气剩余可采储量为2304.0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我们在上地理课的时候讲到北方地区的矿产资源,老师就特别提到了山西丰富的煤矿资源。因此山西大大小小的煤矿特别多,“山西煤老板”也一度成为土豪的代名词。但在诗人笔下,煤炭的形象却非常正面。明朝土木堡之变后以一己之力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支撑起将倾的大明江山的社稷名臣于谦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曾经巡抚河南、山西多年,作为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名臣,自然对山西的特产煤炭十分熟悉。他的这首最著名的煤炭赞美诗通过描写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
那么山西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面、爱吃醋呢?这要从山西的地形说起。
山西省境内山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由北而南为一列串珠式彼此相隔的雁北、太原、晋城等九大“多”字形断陷盆地,全省主体轮廓很像一个“凹”字形。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和中条山等。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山西受季风影响小,常年干旱少雨,全境只适合耐旱作物。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以高粱小米为主的小杂粮成为山西的主要农作物,而高粱正是酿醋的最佳原料。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一个地区的饮食习惯绝大部分取决于当地的物产资源,因此这里慢慢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各类杂粮面食点心。而在不断发明新式面食时,为了更好地完善口感,食用碱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面食的制作中。这种做法还要归功于晋商。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出现了“商帮”,其中的代表就是晋商和徽商。晋商在明清时最为鼎盛,并成为中国四大商帮之首,一直称雄中国商界500年之久。清朝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碱湖,得以弥补中原地区缺碱的情况,敏锐的晋商发现了这巨大商机,其中平遥乔家大院的乔氏一脉几乎垄断了张家口碱市。山西人爱吃面的特性则让口碱很快地用于面食,更好地丰富了山西面食文化。但是吃多了碱面口感太涩,这时候加上老陈醋就中和了口味,因此醋便被山西人民普遍接受和喜欢。
当然,山西还有不少大名鼎鼎风景名胜,比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北岳恒山和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的云冈石窟,那将是我下一起分享的话题。这一期我将要给大家分享的写山西的诗也许有人已经猜到了,因为前面我提到了好几首写鹳雀楼的诗。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是因为哪一首诗才这么闻名遐迩的呢?那当然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了,这也是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这首诗相信大家都已经熟得不能再熟了,恐怕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小朋友们,这都是大家最早背会的几首古诗之一吧。
中国古代著名的亭台楼阁众多,它们往往矗立于江河湖泊之滨,也有的位于城中闹市。关于古代的“四大名楼”最常见的版本为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和鹳雀楼,而历史上的鹳雀楼,就伫立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外的黄河之滨。
鹳雀楼约于557-571年由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在其军镇河外之地蒲州所建,耗时十四年、耗资无数,四檐三层,达30米,是长安城墙的五倍,在当时是非常壮丽的。不过这座鹳雀楼一直都不是很出名,直到704年前后王之涣游蒲州登上鹳雀楼,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后,鹳雀楼才闻名于世。实际上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的文人学士多有登楼赏景留下传世诗篇的,但没有一首能与王之涣《登鹳雀楼》相颉颃。
可惜的是,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鹳雀楼毁于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的战火。明初时故址尚存,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也随之难以寻觅了。登临作赋者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寄托幽思。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后来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这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鹳雀楼的“鹳雀”是一种鸟名。三国时期的陆玑说鹳雀是一种比鸿鹄还要大的鸟,颈长,身白,尾巴黑,筑的巢有车轮那么大,下的蛋可以当一顿饭,可见是一种神鸟。《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我在之前的分享中已经多次提到过了。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王之涣的诗作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琅琅上口,因而被广为传颂。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回味无穷。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但因为他过人的才华,仅凭着这六首诗他就成了唐朝诗坛上的无冕之王。
他这六首传世之作分别是《凉州词·其一》、《凉州词·其二》、《登鹳雀楼》、《送别》、《宴词》和《九日送别》。在为大家分享王昌龄的《出塞》的时候我曾经专门给大家分享过王之涣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其绝高的艺术价值为古今公认。王之涣也正是凭着这首《凉州词》在著名的旗亭画壁“赛诗会”上夺魁的。这个故事我在为大家分享王昌龄的《出塞》的时候给大家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虽然这三位诗人都是大家,作品也不分伯仲,但这个故事显然更想突出的是王之涣的才华。
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则以其精巧的构思直接被诗仙李白在《劳劳亭》一诗中“盗用”,可见其优秀。李白写道:“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读便可知对王之涣诗作的继承和借鉴。
这样有才华的王之涣,他的命运却也和大多数的才子一样,十分坎坷。
688年,王之涣出生于黄河岸边绛州大地的太原王家。太原王家是世家大族,王之涣的才华除了有先天的成分在内,同样也是因为他生在世家大族,所以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他二十多岁时,便已经诗作频出。每有填词,便有人谱曲而唱,传播甚广。后来王之涣当上衡水县主簿,县令又因欣赏王之涣的才华将三女儿许配给王之涣。
但因王之涣不爱攀附权贵,更不愿意为了一个官职而摧眉折腰,于是遭到小人的诋毁,愤然辞官。投闲置散十五年之后的王之涣在五十五岁那年补为文安郡文安县尉,但同年便身患重疾而去。
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而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首《登鹳雀楼》则可以说是五绝的压卷之作。清代黄生《增订唐诗摘钞》就说: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清代徐增的《而庵说唐诗》也说:作诗最要眼界开阔。鹳雀楼,今在河中府。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已极壮观。而之涣此作,亦遂写煞。
王之涣这首诗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诗歌前两句写景:白色的太阳依偎着远山,快要到它的尽头了,滚滚的黄河无穷无尽,朝向大海缓缓流去。一般的解释和赏析都说这里描写的是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而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两句诗确实是以极其朴素、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描绘了一幅万里河山的壮阔辽远的画面。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的艺术效果。不过在地图上查看鹳雀楼所在的位置会发现,山西永济县的西边并没有山。郦波老师在他的赏析中说自己曾经亲自去鹳雀楼考察过,发现真的登上鹳雀楼并不能真正看到夕阳依山而下、黄河入海东流的景象。因为鹳鹊楼的正南和东南方向是中条山的余脉,黄河以西则是大片的平原。与鹳雀楼相对的黄河西岸是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鲁岸乡,是关中渭北平原的东部,是一片难得的平原良田,没有高山。当然,在鹳雀楼西方并非没有高山,四五十公里之外是华山,但这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目力所及的极限。所以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所能看到的只能是它正南和东南方向的中条山,不可能看到白日依山而尽,落日与群山辉映的景色,那这里的“白日依山尽”是否是写的夕阳西下就值得推敲了。实际上古诗中的“白日”并不是指落日或夕阳,比如《古诗十九首》的“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李白的“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中的“白日”都不是指夕阳。即便是龚自珍的“浩荡离愁白日斜”也只是指的白日西行而去,与他东行的路线相反,形成时光的感慨。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也只是说月东升日西落。所以“白日”只是专指太阳,并不一定指夕阳。可如果不是夕阳,如何解释“尽”这个字呢?我想这里我们可以参考“黄河入海流”的理解。实际上黄河在鹳雀楼边是自北向南流淌的,流到中条山背后才变成L形,自西向东流淌而去,所以因为中条山脉的阻隔,在鹳雀楼上实际上也是看不到自西向东流淌而去的黄河的。但我们都能理解,站在鹳雀楼上,看着身侧的黄河滚滚而去,虽然实际上是自北而南流淌,但诗人知道它最终要向东奔流汇入大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浩浩汤汤奔腾到海的景象不需证明,全在诗人胸中,所以一句“黄河入海流”拉出了无限的空间延伸的壮阔。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把“尽”理解为诗人独特的视觉感受:“尽”虽有消失的意思,但同样有最大无限的意思,依山而动的白日在诗人极目远望的思绪里好像也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这更像是诗人胸中和脑海中构建出的无限辽阔的时空图景,一句“白日依山尽”在不知不觉间将时间、岁月的流动延展到无穷。也因此诗人用这两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盛唐特有的胸怀和气魄顺势吟出了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想要穷尽目光,看到千里之外,还要再登上一层楼才能做到。以前有人解读这两句诗说诗人开始在二楼,所以“更上一层楼”是指要上到三楼,这样的理解未免有些太固化了。难道在最高层就不能“更上一层楼”了吗?所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不管到了哪里,有着凌云之志的诗人都能够畅想“更上一层楼”。这样的情景不光是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所谓哲理,就是说你可以通过这两句诗的意象,联想到类似的生活情景。在生活中,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想要做的更好、更有成就都必须努力。而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爬楼”的过程就是在努力。人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学习的知识越多,对世界的理解就越深刻,将来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就越多。除了这种在生活中显而易见的道理,还可以联想到更为抽象的方面,比如说,你的思维越丰厚,人生境界就越高。从这两句诗出发,读者可以无限延伸自己的想法,而且永远都没有尽头。这也正是一首好诗的魅力所在。
不光是在说理上,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也可圈可点。这首诗的四个句子都是对句,也就是说,“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是对句,“欲穷千里目”和“更上一层楼”也是对句,这在五绝中是非常罕见的,也有很大的写作难度。因为对仗虽然有整齐和谐的特点,但如果用多了就会显得有些呆板。而这首诗的后两句,虽然对仗,却能让人很难察觉,这便是他的高明之处。我在刚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就根本没有注意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其实是对句,直到后来跟着檀老师学习了对仗之后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流水对。所谓流水对是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上不是相对,而是上下相承,两句不能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但在字句和语法结构上却对得很工整。这一流水对使得这首诗句与句之间的连接非常自然流畅,毫无破绽,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和魅力。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宋朝李颀的《古今诗话》也说: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李益的《同崔邠登鹳雀楼》是一首七律:“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前半部分描述了鹳雀楼的景色并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后半部分诗人由山河壮丽的景观联想到了人生苦短的惆怅。全诗通过即景抒情,将历史沉思、现实感慨、个人感伤融成一片,而并入归思,意境十分浑成厚重,为历代所传诵。但清代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所说“然前半平适落套,后半粗率任情,去王、畅二诗,终不可以道里计”,评论虽稍见苛刻,但也不无道理。畅当是河东才子,他的《登鹳雀楼》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不仅是同题名作,而且同为五绝:“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但如果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品味,就会发现畅当的诗虽然同样是气势雄浑,意境峭拔,而且自有一种清高、俊逸的情怀,可以说同样是描写鹳雀楼风光的上乘之作,但三四句的对仗就显得略微有点呆板,让人觉得到了这里还没写完,还应该再有两句感慨抒情才能收束。畅当的诗跟王之涣的诗相比,除了在哲理性意蕴上稍逊之外,还差在这里。
王之涣的这首诗浅显好懂,即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感受它的好处,而这无疑是诗歌作品最优秀的品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登楼时的所见所感,用通俗易懂但又极具艺术魅力的语言营造出了一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画面,从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这首诗最打动我的地方。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问题。我刚刚为大家分享的时候一直说《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所作,但对于这一点其实学术界存有疑问。为什么这么说呢?盛唐时期有一本国子监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是唐代人选的唐诗,其中选了王之涣的三首诗,却没有选《登鹳雀楼》。但诗集中其实收录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作者却是盛唐一位我们不熟悉的诗人朱斌。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登鹳雀楼》既然如此声名显赫,怎么会把作者搞错呢?芮挺章编《国秀集》时王之涣刚刚去世不久,他的家人都健在,他的好朋友高适、王昌龄也都健在,如果《登鹳雀楼》确实是王之涣的作品,《国秀集》却收入别人名下,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清代康熙年间纂修的《全唐诗》中收路《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就备注了“一作朱斌诗”。那这首千古佳作的作者究竟是不是王之涣呢?这个历史的谜团这能等着时间去慢慢解开了。
品读完这首《登鹳雀楼》,我非常想亲自到鹳雀楼上去看一看,去证实一下在楼上极目远眺是否真的可以看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同时好好体会一下王之涣诗中的哲理与豪情。你呢?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结束了,我们下期再见!
王之涣《登鹳雀楼》参考反馈题目
1. 你去过山西么?能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山西的小知识吗?
2. 你能为大家分享一首有关山西的诗吗?
3. 你喜欢吃刀削面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山西的面食文化或山西的“老陈醋”吗?
4. 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王之涣的诗吗?
5. 你去过鹳鹊楼么?你能再为大家分享一收有关鹳雀楼的诗吗?
6. 你是怎么理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两句诗的?
7. 你是否曾经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中得到激励?能给大家分享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