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舆论的假象

2017-07-13  本文已影响97人  cloudwang

舆论的假象

舆论的定义有很多种,最简洁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该定义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相当数量”四个字。

“相当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意”。如果社会公众对某一话题或事件表达类似观点和态度的数量占据相当比重,那么这部分人的声音就不可忽视。进而,这些声音凝聚的力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发声的这些人捍卫权利、获得权益。近代民主化进程中,舆论一直被视为公众行使民主监督的有效方式。

但是舆论导向是否就意味着真实的民意,代表着社会大众的声音呢?

或许美国大选能够给我们一些参考。美国大选期间,美国媒体机构会对总统候选人进行详细报道,民意调查机构也会调查民众对总统候选人的意见。这两股观点就形成了美国大选的舆论基础。通常舆论基础能很好反映大选形势,但也有在舆论上占据绝对优势的候选人最后“意外”败选的情况。下面是两个著名的案例。

案例1

1945年4月12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连任超过两任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因病逝世。副总统杜鲁门接任成为美国第三十三任美国总统。1948年,杜鲁门迎来了自己的连任大选。

1948年美国大选期间,杜鲁门方面可谓是内忧外患。一方面,民主党在1946年中期选举中丢掉了议院多数席位,民主党长期执政也造成了民众不满。另一方面,杜鲁门本人出身贫寒,没有取得大学学位,政治经验也缺乏。虽然当时杜鲁门贵为副总统,但是许多重要计划,例如“曼哈顿计划”,杜鲁门事先根本没有参与。在民主党内和参议院中杜鲁门威望都较低,民众认同感也不高。当时的舆论是希望共和党执政,并且共和党候选人是一个“明星人物”。

当时共和党候选人叫托马斯.杜威。和杜鲁门不同,杜威出身美国传统中上层阶级,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接受法学教育后,在纽约担任律师。

比亚大学法学院接受法学教育后,在纽约担任律师。

在许多美国人眼中,杜威是一名真正的英雄。杜威性格坚韧,在担任律师期间他就不满于办公室枯燥的生活,敢于站在法庭上进行强力辩护。在担任特别公诉人期间,杜威更是不畏强权,站在打击纽约街头犯罪的前线,被人称为“20世纪卓越公诉人”。在1943年至1955年担任纽约州州长期间,杜威更是对纽约治安改善作出杰出贡献。他正直、坚韧和不畏强权的形象深入人心,在民间有极高的威望,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明星政治家。

一边是民众对民主党长期执政的不满,另一边是共和党强力竞争对手杜威。在1948年总统大选期间,舆论基本上认为共和党候选人杜威胜券在握。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构调查数据显示,杜威将会以5%-15%的票数优势赢得大选。甚至,杜威的竞选团队在大选结果公布日当天都准备好了庆功宴会。

结果,杜鲁门成功连任。

杜鲁门在大选期间站在火车车尾,沿着铁路穿过一个一个州,路过一个一个县,到各地短暂停留,发表演说,许多社会底层人民因此了解了他的施政理念。这在当时的传播技术下是十分有效的。

杜鲁门就是靠这样的“笨办法”获得了没有发出声音,舆论之外人群的支持。而当时报纸、广播和电视所形成的“舆论”并没有代表这些游离者的观点和态度。

舆论制造了假象。

案例2

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计票结果显示: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已获得了276张选举人票,当选为美国第45任总统。大选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因为大选期间舆论基本倒向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而特朗普的“负面新闻”数不胜数。

如同杜威一样,希拉里在美国是一个政治明星。她是前第一夫人、参议员、国务卿,有着丰富的政治经验。希拉里在卸任国务卿的时民调显示她的支持率高达66%,并且在2008年大选时有积累了丰富的竞选经验。如果她能当选,她将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总统。希拉里得到美国主流精英支持,有主流媒体给她造势,民间威望也很高,她携雷霆万钧之势来竞选,对总统之位志在必得。

然而她却败给了一个几乎“毫无经验”的特朗普。

许多评论家和分析师认为希拉里败选主要原因在于“邮件门”,但即便没有“邮件门”,特朗普依旧会胜出,原因在于特朗普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更加能够代表真正的民意。

然而,大选期间,舆论却扮演着反向指标。特朗普许多政策被主流媒体描述为“奇葩政策。比如:

特朗普主张制造业回流。主流观点认为这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是社会底层人民却认为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自己生活。

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很强硬。特朗普主张在美墨西边境建立一堵墙来防止墨西哥移民进入,他还呼吁禁止穆斯林移民进入美国,并将300万非法移民驱逐出境。这样的移民政策显然和美国主流价值观不符,但是非法移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确实在美国越来越显现,而受害最多最直接的还是美国底层人民。但是该移民政策被美国主流媒体认为“反人道主义”。

在外交方面,特朗普主张“美国第一”,在外交和国际活动中表现强势。这种外交策略很容易激发社会底层的认同,并增加他们的国家自豪感。而美国主流媒体认为该政策明显背离“全球化”趋势。

在舆论的包装下,特朗普被形容成一个“奇葩”。“反对特朗普”在主流媒体推动下成为了一种“政治正确”的符号,只要你支持特朗普就会被主流所鄙视。在主流舆论的影响下,支持特朗普观点的人声音就显得渺小很多,他们反而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支持特朗普,支持那些和主流舆论、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的政策。

在这次大选中,舆论被“主流观点”绑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

正如眼见不一定为实,舆论也会造假。而且,舆论制造的假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

比如医患冲突和警民冲突,传统舆论会指责医生“收红包”,会指责警察“暴力执法”。但是真相如何?会不会是患者和群众的问题呢?又比如由来已久的“转基因食品”争议,大量科学家为“转基因食品”背书,但是主流媒体却对“转基因食品”进行了大量负面报道,甚至把“转基因食品”和阴谋论联系上。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繁荣,网络几乎把所有能上网的人连接了起来。表达个人观点几乎是零成本的,也几乎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我们过去大张旗鼓的鼓励“勇者敢言”,而现在却越来越担心“敢言过度”。你看看每天都有多少人在不遗余力地去喷,去黑,去撕就可以知道这种过度到了怎样的程度。

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的信息,会听到大量的言论。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观点的背后到底哪些是有思考力的,哪些是用来娱乐大众的,哪些是被别有用心的人绑架利用的,哪些是刻意制造混淆视听的。

如何去鉴别这些信息和言论的真伪并保持独立思考能力?我相信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