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雨

2024-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碧海蓝天1966

一直被一种魅力所吸引着,不知是窗外的雨还是书中的雨。雨是灵物,属于传统文化里的意象。庄子作《秋水》,叹百川灌河,改其兀峻之风,但依旧奇想肆意,任雨在文中倾流不止;《国风》华美,却有“水之湄”之类的描述,凄美而鲜活,读来似有一道守望千年的目光。而老子认为雨乃“万物之生命”,又显得理性多了。

   与雨有缘,为幼时接受的民谚。曾记得方知“云往南,雨成团”的时候,果然西天云起,天昏地暗,那状如蘑菇的云被风卷着向南乱跑,雨也随之铺天而来。那时我们是不怕雨的,雨越大越在雨里疯,那情景,极像枪林弹雨里的舞蹈。后来读书,发觉雨能洗刷自己年轻的生命,激情和玩性少了些,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让雨水冲刷了。于是喜欢听雨,竟悟出一片忧伤来,特别是在夜晚,一盏灯伴着一夜的雨,便成就了一个人的整个世界。

   雨是一种氛围,伴着音乐,一双耳朵最能倾听。陆游年少意气,暮年僵卧孤村,“夜阑卧听风吹雨”,设若那是一双竖起的耳朵,那“铁马冰河”定是将心击碎的音乐了。而东坡的句子,不伤神,还有些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留给人的,除了心灵的轻颤,还有洞穿世事的清越之音。

   雨是别离,是历经千年犹新的情爱。孟姜女哭长城,一搏泪雨千山;梁祝化蝶,非雨难了夙愿。看来雨乃为无情物,倾于

悲剧。“夜雨巴山”和“雨打芭蕉”,故事虽不缠绵,确有淡淡的悲伤美。

   常想起那位在旅途中给朋友写信的诗人。天黑时,累了,找一个小店,不很好的那种,吃着两块面包,铺开纸,用鹅毛笔写着路途的感动。这时有雨,将街上路人的衣服熏潮,还有昏黄的路灯,似乎在等待最后的脚步声消失在街头,我想那只鹅毛笔,一定与那时的雨有关,那首著名的《致一百年之后的你》。

   有些雨只能白天感受得到,譬如洛夫,这个台湾乡愁诗派的一分子,眼里一蓑烟雨一片青黛。洛夫身子很轻,像没根失重一般,寻根也就成了台湾众多诗人的命题,传统的文化已渗入他们血脉。他和余光中一起,雨中望乡,让“雨中扩大十倍的乡愁”,被雨打湿,直至“收回一掌的冷雾”,方觉泪盈满眼眶。

   灵物般的雨,如诗如韵,余音袅袅,不管有声无声,被人们读成经典之后,就变得怀旧而动情了。我想那旅店外的灯光,一定还昏黄着,照着我这样历经千年的过客,在雨中一步步走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