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我们仍是孩子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外地上学,每逢假期回家的时候,妈妈嘴上总会说,怎么还是这么高,又吃胖了,但眼眸中却没有半分嫌弃。在她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我嘴上说着怎么可能,心里却是明白妈妈也老了一些。今年返校的时候明明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老爸却推掉了会议坚持送行,一路上没有太多话,却感受到了深深的父爱。我想我此时的努力只是想赶得上他们老去的速度吧。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刚上大学那会儿,家里嘱咐要一天一个电话,那时觉得麻烦,总是忘记,所以为了记得打电话,还专门定了闹钟。到了后来,干脆忘就忘了,等想起来再打,反正也没什么重要的事。渐渐地给家里的电话越来越少,反倒成了家里时不时给我打电话,也总是草草几句就打完了整个电话。
我相信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经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得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一天,可以从容尽孝。但,“孝”的具象又是什么模样。
我见过毕业之后回乡工作,安逸闲适,拿普通工资与家人共享天伦,同面生老病死。也遇过奋斗他乡,事业缠身,空余年迈老母只剩护工陪伴。我们即将离开校园,同样面临向往的自由与故乡。心有所感,便去知乎寻求解答,一位答主这样回答:孝道是什么啊,是你把你父母给你的爱,加倍去给你的儿女,让这种亲情传递下去。真正理性的父母,是不会愿意给儿女添麻烦的,就像上了年纪的大象到一定时候就会离开象群,独自死去。父母对于儿女的爱,莫过于让其能够变为更优秀的人,享受更好的生活。这个其实跟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有关,可以翻翻二十四孝图,都是很畸形的孝,并不是一种健康的价值观。是啊父母供我们读书,上学不就是为了我们能生活得更好,变成优秀的人,使父母操劳半辈子的心以孩子为荣。这不正是我们大多数人认同的想法,认同的给自己越来越少回家问候的借口。
有人执着于寻找信仰,有人为了邂逅风景,有人叩问和聆听生命,每个人出发的理由不尽不同,但都一样对西藏执着于心。不久前我还在准备着详细的计划要一个人朝圣西藏。可能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想过抛下父母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对自己负责,去到天南海北追寻诗和远方。父亲老了,母亲也老了,自己原来竟一直都不觉得。只想着自己一个人在外孤独地远行,却不曾去想父母是多么的牵挂,而即使是那么的牵挂,他们却从来不去要求我什么。如今忽然之间,想到父母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我们能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就只有几十年了,甚至有可能会更短,这种感觉缠绕着我的心,越发觉得自己的不孝。想起徐霞客父母在,不远游之语,竟如今方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幼时的我们,真的是太自私了,只顾了自己。
今年的上元节,母亲问我课业是否繁忙,学校有没有事情,是否有时间回家吃一顿饭。跟往常一样,总有一句叮嘱,如果有事就不要来回跑了。简单的几句话因害怕自己影响了儿女的生活,语气中总带着试探和犹豫。很多人会把父母设置在单独的分组,只有某些正能量的朋友圈可见,或者干脆将父母屏蔽在朋友圈之外。我们是真的不爱他们吗?并不是。越长大,我们越习惯了只对爸妈讲他们爱听的话,只提供他们需要的情绪价值,其他的通通划清界限,关上门自己处理。经济独立、情感独立,是为了满足外界的期待,被推搡着走到现实面前,还是自觉自愿地独当一面。
人无长进,何以对父母。记得有一个段子:小时候总骗父母我们没有钱了,而现在总骗父母说我们还有钱。“长大了却总骗爸妈自己还有钱”这句话却不偏不倚地戳进我们的软肋,让我们湿了眼眶。这一份大无畏的理智和打不败的坚强,多少有强撑的味道呢?人们常说,父母和儿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对父母,我们都喜欢报喜不报忧。但其实爸妈仍然希望能多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能多看到一个会哭会笑、真实的我们,能感觉他们仍旧被需要。而自从染上这“报喜不报忧”的漂泊病,偶尔我也格外想念小时候心安理得地接受那一份热汤热水的温暖。
父母尚在,仍有来路。父母不在,只剩归途。小子虽不令,长养恩曷酬?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中有这样一段话: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父母需要的不多,可能只是一通电话的问候,他们更多的是害怕,害怕我们忘记累了可以回家,害怕我们忘记在他们眼中,我们永远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