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5千公里,我与纯电动汽车这两年(十)
也许一次真正的旅行,或者长时间长距离的驾驶车辆,才会使车子暴露出各种优缺点。所谓的评测,只是个节目。尤其是以前和现在也仍然流行的拆车视频,除了哗众取宠,没有一点实用价值,用浮在表面的东西来给系统化工程下结论,简直是在秀智商。
而如今,换汤不换药的行为同样出现在电动汽车身上,网上对电动车、对动力电池的测试层出不穷。即使是客观的测试,也均有片面性,因为所有的测试只能针对单一的场景进行对比,和实际的用车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无论是高寒、高原还是高温试验,对百姓而言,不能作为购车的依据,因为需求不一样;对评测人来说这仅仅是一档节目,因为他们需要流量维持运营。我是汽车从业人员,“三高”耐久和标定试验是厂商在汽车研发阶段必然要做的,没有哪个厂商敢糊弄的让产品上市,否则注定的毁了招牌砸了饭碗。
为什么说长时间长距离的驾驶车辆才能让车子暴露“本性”,因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到今天,我车实际超过了10万5千公里,放心的开,随意的开,已经成了我的用车习惯,现在让我再开燃油车,肯定是受不了成本高、动力弱、噪声大等约束(此处不应该有杠精说,我车才4个油,V8动力没问题,E级静音一级棒),如果一辆车让你纠结是开车还是坐车哪个更经济实惠的时候,基本上这车也不是你的最佳选择。
很多人说,我一年就开1万公里,甚至是几千公里,没有必要买电动的吧,多花的钱能开好几年了。如果这个数据是基于燃油车的开法得出的,那开电动车需要至少乘以2,也就是说,如果换成了电动汽车,一年开两万是很不经意间就达到的事情。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超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电动车让你更愿意开,因为低成本,因为噪音低,因为动力好,因为在车里等人都不用熄火,尽管开着空调,看着电影。不小心走错了路,基本上不用考虑掉头,直接转着弯儿即可。有时候一趟可以办完的事情,两趟甚至是三趟办完,也无所谓,就几公里几分钱的事。
和朋友吃饭,我一般都争着去接人,甚至有时候还故意绕好点的路走。多出几公里,真的无所谓,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而是体验差距也很大。
正如第一篇文章,开头写的那样,随意的开几十公里就为了一口好吃的、一碗好喝的,或者为了一场电影,完全都不用考虑车怎么样怎么样,因为车就是个工具,既然是工具,就让他做好工具的本分。如果反过来让你束手束脚,这不舍得开那不愿意用的,那要这工具有何意义呢?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谁会在乎块儿八毛的油钱,我想开车去哪里就去哪里,从来就没考虑过用车成本的问题。也许吧,土豪随意。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每次油价上涨,有多少出来骂的,即使是无所谓也没有高兴的吧。而且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居家过日子的人多,知道赚钱不易才会知道节省,生养了儿女才知道爹妈不容易。说这话的人多数还是穷人,因为真正有钱人更会算计着过日子。
还有一点需要说,自由驱动。
意思是说,开电车的人往往会比燃油车开得多,我也不例外。之前开燃油车,一年2万公里,现在5万左右。身边认识的人开电车的普遍都说开得多,我觉得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车成本低而导致的,深层次的思考下,应该是自由驱动,一种挣脱了束缚的自由驱动。当一个人不再考虑或不用考虑这些成本相关的问题时,往往会用得多,开得多,这也许是人的本性。
举几个例子,如果谁家里用电不花钱,他家的电用的一定会很多,如果谁的车子加油不花钱,那他开的里程一定也会很多。如果谁坐公交车、坐高铁、坐飞机不花钱,那一定会增加乘坐量。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为什么会这样,人性使然,经济刺激手段也多数是基于此。
一种被自由驱动的力量,无关需求。
写在最后,本文一共10篇,通过旅行和见闻,分别探讨了汽车相关的续航、充电、保险、成本等话题,我这也仅仅是一个个例中个例,不具有普适性,也不全对。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评论区留言。
感谢大家的阅读,后面我会写一些在车内外发生的故事,欢迎关注并留意文章。
全文完
声明:本系列1到10章,均为原创,转载需注明出处及作者。